首页 > 女生言情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168章 水泥与海堤

第168章 水泥与海堤(1/2)

目录

“深空壁垒”计划的启动,为吕宋基地的日常运转注入了一种近乎战时状态的紧张与高效。资源的调配、人员的安排、研究的优先级,都围绕着应对那来自星空的潜在威胁和脚下大陆蠢蠢欲动的阴影而重新规划。然而,在这宏大而紧迫的叙事之下,一些看似基础、却同样关乎文明根基的工作,也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并在不经意间,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

这一日,凌云在陈默和李参将的陪同下,视察了位于吕宋主港区以西一片新开拓的沿海工业区。这里原本是一片盐碱滩涂,如今却矗立起数座高大的立窑,粗大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经过初步处理,但仍显污浊),空气中弥漫着石灰和煤烟的气息。工人们喊着号子,推着满载着灰色粉末的小车在简易铁轨上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里,是吕宋基地第一个规模化生产的“硅酸盐水泥”工坊。

水泥的研制,在凌云的技术资料库中属于相对基础的化工项目,但其对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基地建设初期,凌云就指示“雷霆司”下属的材料小组进行攻关。然而,从实验室配方到规模化、稳定化的工业生产,其间跨越的鸿沟远超想象。合适的石灰石矿源、粘土配比、燃料(煤炭)的热值控制、立窑的温度掌控、以及最终熟料的研磨细度,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尝试。

直到近期,在攻克了立窑稳定燃烧和原料预均化等关键技术难题后,第一批达到凌云设定基本标号(约相当于现代325号)的水泥才得以成功量产。

“大人请看,”工坊管事指着不远处一段刚刚完成浇筑不久的混凝土海堤,语气中带着自豪,“以此‘人工石’筑堤,不仅速干早强,且浑然一体,远比条石垒砌坚固耐久,更能抵御风浪冲击!若是用于筑城、修路、建桥,其效不可估量!”

那段灰白色的海堤在阳光下闪烁着硬质光泽,表面平整,与旁边传统条石垒砌的、布满缝隙且已有些许风化痕迹的旧堤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参将蹲下身,用手敲了敲混凝土表面,发出沉闷坚实的响声,眼中闪过精光:“此物大善!若用于营垒炮台、军港码头,必能固若金汤!往后战舰维修补给的码头,当以此物重建!”

陈默则更关注技术细节和推广可能:“目前产量如何?成本较之条石如何?可能推广至民用?”

管事连忙回答:“回陈工,眼下日产约百石(约合6吨),若能再建两座同等窑炉,产量可翻数倍。成本……初期因探矿、建窑所耗不菲,但若能大规模开采石灰石与粘土,并解决煤炭稳定供应,长远来看,必远低于开采、运输和雕琢条石之费。至于民用……”他看了看凌云,谨慎地说道,“眼下产出尚需优先满足军港扩建与‘净壤’行动预设据点工事所需,但用于修建官仓、重要道路乃至富户宅院,已具可能。”

凌云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忙碌的工坊和那段崭新的海堤,心中感慨。水泥的出现,其意义绝不亚于又一艘“龙威”号的下水。它是工业文明的“骨架”,能将分散的力量凝聚成整体,能更快地改变物理环境,支撑起更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许多华丽的“黑科技”更具基础性和革命性。

“做得不错。”凌云肯定了工坊的成果,“但要记住,质量是根本。建立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从原料到成品,每一道工序都要有据可查。另外,组织工匠,开始编写《水泥施用技法》,将拌合、浇筑、养护的要领标准化,培养专门的泥瓦工匠。”

“属下明白!”管事躬身领命。

离开水泥工坊,一行人又视察了附近利用水泥新建的大型官仓和一段试验性的硬质路面。官库内部空间开阔,结构坚固,防潮防火性能远胜木石结构。而那一段不足百米的硬质路面(早期混凝土路),虽然粗糙,却已显露出雨天不泥泞、车马通行效率大增的优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