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170章 经济之手与沟通之桥

第170章 经济之手与沟通之桥(1/2)

目录

江南御史的弹劾与皇帝的质询,如同一道冰冷的枷锁,让吕宋基地在技术扩散的道路上不得不暂时放缓脚步,审慎权衡。凌云深知,纯粹的技术优势若不能与现有的社会结构找到平衡点,其所引发的反弹足以吞噬掉所有的成果。他必须拿出切实的方案,来应对这“新途”上的“旧绊”。

在与陈默、李参将以及匆匆赶回吕宋商议的韩雍进行紧急磋商后,一份名为《格物惠民与产业疏导疏》的奏章,连同若干具体举措,被迅速拟定并呈送京城。

奏章中,凌云并未否认技术革新对部分传统行业的冲击,但着重阐述了其带来的整体效益——国库增收、物价平抑、新业萌生。他提出了几条具体的疏导之策:

1.“以工代赈,转型疏导”:建议由朝廷牵头,联合吕宋商会,在受冲击较大的地区(如苏杭纺织区)兴办官督商办的新式工坊,优先招募失业的熟练织工、桨手,进行技术培训,转而生产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式布匹、或从事机器维修、原料加工等新职业。初期可由吕宋提供部分设备和技术指导,并承诺包销部分产品。

2.“技术分级,有序扩散”:将已流出的技术进行分级管理。对民生影响巨大、易导致大规模失业的技术(如高效纺织机),暂缓大规模推广,或通过提高专利门槛、征收“技术调节税”等方式,控制其扩散速度,并将税收用于补偿和安置受影响者。而对于利远大于弊的技术(如改良农具、公共卫生技术),则加大扶持推广力度。

3.“海外拓业,分流人口”:加大对新越州、金山卫等海外殖民地的宣传和移民扶持力度,将部分失去生计的民众引导至海外,利用那里的资源和土地重新安家立业。吕宋承诺为移民提供初始的农具、种子和基本安全保障。

这些举措,核心在于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疏导和安抚,而非强行压制技术或忽视民生。韩雍在附议中极力赞同此策,认为此乃“标本兼治之良方”。

奏章上达天听,朱棣阅后,沉吟良久。他欣赏凌云务实的态度和提出的具体方案,这比空谈“格物”大义或一味辩驳更具说服力。最终,他朱笔批红,“着该督会同有司,妥为办理”,算是默许了凌云的疏导策略。

压力暂缓,吕宋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向南方的星陨军事遗迹。

对于这座深埋于苍梧地下的堡垒,凌云采纳了陈默和玄玑子的建议,否定了李参将强攻的计划。他决定双管齐下:

一方面,由李参将调集精锐,在遗迹外围构建坚固的封锁线和火力点,摆出严阵以待的态势,既是防范遗迹可能出现的威胁,也是向可能存在的智能展示力量与决心。

另一方面,则启动“心桥”计划,由玄玑子主导,尝试与遗迹内可能存在的独立人工智能建立沟通。

“心桥”计划的执行地点,设在了之前发现的那座倒置知识塔楼附近。玄玑子认为,两处遗迹同属星陨文明,其底层灵能规则或有相通之处。他以知识塔楼散发出的、相对温和有序的灵能场为“背景音”和“信使”,将自己的灵觉高度纯化,如同一缕纤细而坚韧的丝线,缓缓探向南方那座军事堡垒的方向。

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心神且危险的过程。玄玑子需要让自己的意识频率,模拟星陨文明的灵能特征,同时又要保持自我不被同化或迷失。他端坐于特制的静室内,面色时而红润,时而苍白,汗珠不断从额头滚落。清岚等弟子则在外围护法,紧张地监控着师父的生命体征和周围的能量波动。

起初的数日,毫无回应,只有军事堡垒那冰冷、厚重的灵能壁垒传来的排斥感。

直到第七日,当玄玑子几乎力竭,准备放弃此次尝试时,他的灵觉仿佛触碰到了什么!

并非预想中的冰冷程序或攻击性的意志,而是一段极其简洁、带着试探意味的、非语言的逻辑询问,直接在他意识中响起:

“身份?序列?权限?”

同时,一股微弱的、但与遗迹防御系统同源的能量流,如同扫描般拂过玄玑子所在的静室,似乎在验证着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