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208章 旧潮暗涌与“天工”启航

第208章 旧潮暗涌与“天工”启航(1/2)

目录

朱棣与凌云共同署名的《抗虏(指星海威胁)同盟诏书》以及随之颁布的一系列新政谕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大明这台古老而庞大的官僚机器内部,激起了滔天巨浪。表面上,在皇帝的铁腕和生存危机的共同威慑下,无人敢公开反对。通政司将诏书明发天下,各地官府张贴告示,言官们也罕见地保持了沉默。

然而,平静的水面之下,旧时代的暗流依旧汹涌。

“与贱役工匠同朝?习那奇技淫巧之术?简直有辱斯文!”许多通过传统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尤其是那些浸淫理学多年的清流言官,虽不敢抗旨,却阳奉阴违,对筹建“格物学堂”、选拔工匠子弟入学等事敷衍塞责,甚至暗中阻挠。

一些地方豪强和旧式匠作行会,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吕宋带来的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模式,将彻底摧毁他们赖以生存的、依靠师徒传承和地域垄断的手工业体系。他们或明或暗地抵制新式工坊的建立,散布“格物之学乃断子绝孙之术”、“机器轰鸣,地脉受损”等谣言。

更有甚者,部分与旧有漕运、盐铁利益集团深度绑定的官员,担心新的交通方式(铁路、蒸汽船)和工业体系会动摇他们的根基,开始在资源调配、土地征用等方面设置障碍。

这一切,都在朱棣和凌云的预料之中。改革的阻力,绝不会因为一纸盟约而消失。

为此,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一个超然于原有官僚体系之外的临时机构——“天工统筹局”应运而生。由郑和担任总监,凌云兼任副总监,并从吕宋抽调大量精通技术、管理和教育的骨干,与大明部分开明实干官员(如夏原吉等)共同组成。该局被赋予极大权力,直接对皇帝负责,专司同盟条约的落实,凡涉及技术引进、资源调配、人员培训、新军编练等事宜,皆可绕过原有六部衙门,直接办理。

“天工局”成立后的第一把火,便烧向了阻力最大的教育领域。郑和与凌云联名下令,在南京、北京、苏杭、广州等通都大邑,强行征用官地或没收的犯官宅邸,改建为“皇家格物学堂”首批分院。师资则由吕宋格物院派遣教员和大明本土招募的、对算学格物有兴趣的落第秀才共同担任。招生面向所有十五岁以下聪慧少年,不论出身,一经考核通过,不仅免学费,还提供食宿补贴!

此令一出,天下震动。无数贫寒子弟和备受歧视的工匠家庭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报名者趋之若鹜。而这,也彻底激怒了保守的士林。

与此同时,军事改革也在李参将和大明军方务实派(如成国公朱能等)的推动下,艰难起步。第一批选拔自京营和各边镇的精锐士卒,被集中到天津卫附近新建的“新军第一训练基地”,他们将被剥下传统的鸳鸯战袄,换上吕宋制式的灰色军装,学习使用燧发枪,操练线式队列,并接受基础的数学、地理和格物常识教育。许多习惯了旧式战法的老兵痞对此怨声载道,抵触情绪强烈。

资源的整合更是伴随着无数的博弈与妥协。“天工局”派出的勘探队,往往需要手持皇帝特旨和军队护卫,才能进入某些被地方豪强视为禁脔的矿区。而将大量粮食、生丝、茶叶等传统物资,调拨给吕宋以换取急需的特殊金属和工业设备,也引起了户部部分官员和相关利益集团的不满。

就在这新旧思潮激烈碰撞、利益格局剧烈重塑的混乱中,同盟的框架总算磕磕绊绊地开始搭建。

而吕宋这边,在交出部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自身的核心研发并未有丝毫停歇,反而因为获得了大明庞大资源的初步支持(尤其是某些稀有矿产的稳定供应)而加快了步伐。

格物院深处,“南天门”计划的核心——“凌霄殿”项目实验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