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暗流汹涌与逆向落子(1/2)
办公室内,灯火通明。
林卫东面前摊开着杨帆和赵大海搜集来的所有资料——关于“滨海信托投资公司”模糊不清的股权结构,关于“滨城饮料厂”等几家国营厂触目惊心的债务窟窿,关于国债期货市场近期异常波动的数据,以及那个手背有烫伤的南方炒家神出鬼没的行踪。
信息碎片如同冰冷的拼图,在他脑海中逐渐拼接出一张狰狞的网。这张网的目标,就是将他和他的“万家香”拖入深渊,并以此为支点,撬动更大的灾难。
力量本源的受损,让他失去了以往那种凭借超凡“味感”洞悉先机的优势。此刻,他更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普通人,只能依靠理智的分析、过往的经验和一丝对危险的本能直觉。
李秀兰端着一杯热茶走进来,轻轻放在他手边,看着他紧锁的眉头和苍白的脸色,眼中满是担忧。“卫东,要不……我们先缓一缓?厂子现在刚稳定下来,那些兼并的事情,太冒险了。”
林卫东握住她的手,感受到她掌心的温暖,这让他冰冷的心绪稍稍回暖。“秀兰,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我们想缓就能缓的。对方已经出招,我们若不接,下一步可能就是更直接的攻击。”他指了指那些资料,“这不是商业机会,这是一个陷阱。但我们未必不能将计就计。”
他将自己的推测和分析,用李秀兰能理解的方式,简单说了一遍。
李秀兰听得脸色发白,她无法想象商业竞争之下,竟然隐藏着如此恶毒和庞大的阴谋。“那……那我们该怎么办?报警吗?”
林卫东摇摇头:“没有证据。这些都是商业行为和市场波动,警方无从介入。而且,‘饕餮’的人隐藏在幕后,那个烫伤男人,只是台前的棋子。”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冷静。“他们想让我贪婪,想让我在危机感驱使下,盲目扩张,吞下毒饵。那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第二天,林卫东做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
他先是客客气气地回绝了刘处长和李主任关于兼并“滨城饮料厂”等企业的“好意”。理由冠冕堂皇:厂子刚刚经历风波,资金用于稳定生产和品牌建设尚显不足,无力承担如此重大的重组任务,需要时间休养生息。
这个消息传出,外界一片哗然。不少人认为林卫东太过保守,错过了借助官方力量做大做强的良机。甚至连厂里一些不明就里的管理层,也私下表示惋惜。
林卫东对此充耳不闻。
紧接着,他做出了第二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他非但没有听从杨帆的建议,抽调资金进入看似火热的国债期货市场,反而开始悄悄地、分批地将厂里一部分流动性较强的闲置资金,兑换成美元和外汇券(符合90年代初背景),并指示张芸(经过严肃谈话和担保后,暂时留用观察)严格控制现金流,保持极高的资金储备。
与此同时,他亲自拜访了几个人。
第一个是沈墨轩。他将金融层面的危机告知了沈墨轩,坦言自身“味感”受损,难以感知超自然层面的动向,恳请沈墨轩运用其他手段,密切关注滨城范围内,尤其是金融市场周边,是否有异常的“能量”聚集或“味道”波动。沈墨轩欣然应允,表示虽不擅金融,但护持一地气机、探查邪祟乃是分内之事。
第二个是周老板。这位昔日的竞争对手,如今的有限合作伙伴,消息灵通,三教九流认识不少人。林卫东没有透露“饕餮”的存在,只说是收到风声,有一股外地游资可能要在滨城兴风作浪,目标可能是国债期货,提醒周老板如果涉及相关投资,务必谨慎。周老板将信将疑,但林卫东过去的精准判断和此次的严肃态度,让他还是留了心。
第三个,则是通过赵大海的关系,联系上了一位在省财经学院任教、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颇有研究的退休老教授,姓秦。林卫东以请教企业管理、了解金融风险为名,带着厚厚的资料和问题,虚心向秦教授求教。他重点咨询了国债期货市场的运行规则、风险点,以及大规模资本如何可能操纵市场。
秦教授学识渊博,见林卫东一个“个体户”如此关注金融风险,颇为赞赏,深入浅出地为他分析了其中的门道,特别是提到在目前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资金优势,在特定合约上“多通空”或“空杀多”是完全可能的,关键点在于制造恐慌情绪和引爆杠杆。
“林厂长,金融市场,有时候比的不是谁看得准,而是谁更能承受波动,谁更冷静。”秦教授最后意味深长地说。
林卫东深以为然。
就在林卫东积极布局,加固自身防线的时候,“饕餮”的金融攻势,如期而至。
首先是在一些小道消息和地下圈子里,开始流传关于“国家即将出台严厉政策打压通胀,大幅提高国债利率”的谣言。这则谣言直指国债期货市场的命门——利率预期。
紧接着,市场上开始出现不明来源的大额空单,集中攻击几个关键期限的国债期货合约。价格应声下跌,市场上弥漫起恐慌情绪。
与此同时,之前催促林卫东兼并的刘处长和李主任再次找上门来,这次语气急切了许多。
“林厂长,‘滨城饮料厂’等不了啊!现在银行催债催得紧,工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再没有资金注入,就只能破产清算,那可是几千工人下岗啊!”刘处长痛心疾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