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拜会宰相探口风(2/2)
良久,宰相才缓缓靠回椅背,语气变得有些悠远难测:“致贤,你很敏锐。不错,民怨如水,疏胜于堵。陛下圣明,亦常怀忧民之心,整顿吏治,惩戒贪腐,从未懈怠。然……世间之事,盘根错节,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茂儿爷’所为,看似‘替天行道’,实则破坏法纪,扰乱秩序,其行可诛,其心……亦未必如表面那般简单。”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几乎如同耳语:“你可知,朝中对此贼,亦有不同看法?有人视其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亦有人……或暗中称快,甚至认为其乃‘义盗’?”
李致贤心中巨震!宰相此言,几乎印证了他最大的担忧——朝堂之上,对于“茂儿爷”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这背后牵扯的,恐怕是更深层的政见分歧和权力博弈!
“学生……学生惶恐。”李致贤低声道,“若朝中衮衮诸公竟有如此想法,岂非……岂非纵容犯罪,动摇国本?”
“所以,才更需要你这样的人。”王文弼的目光重新变得深沉而充满期望,“陛下要的,是一个结果。一个能平息物议、稳固朝局的结果。致贤,你要查清此案,擒获真凶,追回贡品,但更要……懂得分寸。哪些该查,哪些该问,哪些该深究,哪些该适时了结,你需要心中有杆秤。这杆秤,一端是律法公道,另一端,则是朝堂大局,是圣心安稳。”
这番话,几乎是赤裸裸的指引和警告了。李致贤背后不禁渗出一层细密的冷汗。他明白,宰相是在告诉他,查案可以,但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要触及某些不能触碰的禁区,不要引爆那些可能引发朝堂地震的隐秘。陛下要的是案子破获的表面结果,而非可能引发更大混乱的真相。
“学生的秤,永远是陛下和朝廷。”李致贤郑重表态,但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目光坚定,“然,学生既奉旨查案,唯有忠于事实,力求水落石出,方能真正不负圣恩。若真有蠹虫窃据高位,学生相信陛下圣烛万里,亦绝不会姑息养奸。”
他这是在表明自己的底线——他不会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他会追寻真相,但会以更聪明、更稳妥的方式。
王文弼深深地看着他,眼神复杂,既有赞赏,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他沉默了片刻,最终缓缓道:“好。你有此心志,甚好。但切记,刚极易折。京城不是地方,许多事,并非非黑即白。你所追寻的‘真相’,有时本身可能就是最危险的武器。”
他拿起书案上的一枚小巧的、看似普通的铜制镇纸,在手中摩挲着,似有所指地道:“譬如这镇纸,可压纸张,防其被风吹乱。但若用之不当,亦可伤人伤己。致贤,你好自为之。”
话已至此,几乎挑明。李致贤知道,这次拜会该结束了。他起身,再次躬身行礼:“学生谨记恩相教诲,定当慎之又慎,不负厚望。”
“去吧。”王文弼挥了挥手,重新拿起了书卷,仿佛刚才那番暗流涌动的对话从未发生过,“若有难处,可随时来见老夫。”
“学生告退。”
李致贤退出书房,在那位管事的引领下,沉默地走出宰相府。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他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反而觉得心中那股寒意愈发浓重。
宰相的话,如同迷雾中的航标,既为他指引了大致方向,也向他揭示了前方的重重暗礁。此案,果然牵扯极深,甚至可能涉及到朝堂高层的某种默契或禁忌。
“懂得分寸”……“刚极易折”……“真相可能就是最危险的武器”……
这些话语在他脑中回荡。他抬头望了望巍峨的皇城,又想起静水县那对神秘的父子,想起第二鸿那看似完美无缺的报案陈述。
一条模糊的、却更加危险的思路,逐渐在他心中成形。
或许,“茂儿爷”案的真相,并不仅仅在于抓住那个来无影去无踪的大盗。
更在于揭开那层覆盖在“富商”、“皇商”、“善人”乃至更高层面人物身上的华丽外衣,暴露其下可能隐藏的丑陋与罪恶。
而这个过程,无疑是在刀尖上跳舞,随时可能粉身碎骨。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荡,目光重新变得坚定锐利。
既然已入局,便没有退路可言。
他迈开脚步,向着中枢令衙门的方向走去,步伐沉稳而有力。
然而,他并未注意到,在宰相府斜对面的一座茶楼二楼雅间,一扇微微开启的窗户后面,一双冷静而阴鸷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他从进入相府到离开的整个过程。
待李致贤的身影消失在街角,那双眼睛的主人——一个穿着普通文士服、面容平凡毫无特点的中年男子,才缓缓收回目光,对身旁侍立的下人低声道:
“去告诉主子,鱼已入网,饵已放出。接下来,就看这条新来的鲶鱼,能把水搅得多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