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2/2)
听到这话,祁同伟脸色一苦。
陈部长这个问题,实在难答。
全国厅长中,只有两人没晋副部。
另一个人的任职时间很短,现在半年已经过去了。
他已经上位了,但祁同伟的情况不同。
已经两年多过去,一直没有消息。
说实话,任谁心里都会有想法。
但没办法,这不是他能左右的结果。
在陈部长面前,祁同伟也不敢隐瞒。
只好实话实说,直接汇报道:
“陈部长,要说完全没有意见,那是假话。
我祁同伟的工作能力,不敢说数一数二,但名列前茅肯定没问题。
所以我私下也抱怨过。
不过后来我想通了,您有您的考量,重心不可能一直放在我身上。
组织有组织的衡量标准,我只要按需求做事就好。
组织不会放弃每一个人,当然也不会放弃我。
这些事情,我相信部里会给我一个公正的对待。”
听到这话,陈部长笑着指了指祁同伟。
这小子,确实很滑头。
说话滴水不漏,句句是真,但组织起来偏偏让人听着心里舒服。
两年厅长职位没配上副省级,换做别人早该去部里闹了。
祁同伟却只打过一次报告。
之后再没提过,这一点很关键。
在汉东这个地方,他早已是部里的重点对象。
汉东的一切,都在部里的重点关注之中。
之前不给他晋升,是出于全局考量。
不能再给汉东增加更多力量,尤其是公安厅这样的关键位置。
一旦授予副总警监,就意味着这个地方和公安部成了合作关系,而非下属。
这一点极其重要,是决定是否授予公安厅长职级的重要考虑因素。
祁同伟的副省级别迟迟未批,正是上面有意维持汉东的局面。
当初赵立春把汉东经营得密不透风,针插不进。
公安厅的归属问题必须慎重考量。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没批的原因。
而祁同伟这两年多的表现,上面其实颇为认可。
在赵立春离任前的提拔名单中,祁同伟排在第一位,既有高育良的努力,也有赵立春的算计,但更多的,是部里的暗中推动——可惜被沙瑞金拦了下来。
若不是双方有共同目标,公安部早就直接给他晋升了。
这次祁同伟的晋升程序加快,也有来自上面的推动。
并不是每个厅长的晋升都会走这样的程序,这算是一种殊荣。
而这一次对祁同伟的考察,更是破天荒地由眼前这位常务副部长亲自负责,足见对其晋升的重视程度。
陈部长看着眼前的祁同伟,越看越满意——不急不躁,耐得住寂寞。
最近的两个案子办得极为出色,毫不拖泥带水,完全是狮子搏兔的气势。
公安工作讲究一击必杀,不必太多来回调查与拉扯。
在全国众多大案要案中,祁同伟的报告总是最简洁利落的。
因此,赵立春离开后的第一天,部长就特意交代了祁同伟的事。
可见祁同伟在部里的威信之高,更关键的是他的年纪。
不到五十岁,已居此高位,实属异类,而且能力突出。
可想而知,部里领导对他的重视程度。
陈部长喝了口水,赞赏地说道:“说得不错,部里会考虑的。
这次你的考察工作是我亲自负责的。
我们现在的谈话,就是对你的晋升考察。
你也知道,隔壁省那位,晋升考察时只派了两个处长。
你这待遇可非同一般。”
听了这话,祁同伟心中暗喜。
这明显是部里对他的看重。
但此时这位大人物的到来,也意味着其中另有隐情。
祁同伟神情的变化,逃不过陈部长的眼睛。
多年经验使察言观色成为本能。
陈部长看懂了祁同伟眼中的意思,却没有开口,只等他主动说话。
谁先点破,谁就落了下风。
若祁同伟先说,那是他晋升后给部里的“礼物”;若是陈部长提,就成了部里交办的任务——任务完成,必有奖励。
都是警界老手,这也是一种无声的试探。
陈部长也在期待,祁同伟会如何表述。
但他终究低估了祁同伟。
“考察不是要填表存档吗?陈部长,您就别绕弯子了。
有什么任务您直接说,我是您的兵,您指哪我打哪。”
祁同伟义正辞严的一番话,把陈部长说愣了。
这话没错,副部级警察的晋升考察必须严格归档,材料要递交最高层,连中组部都不经手。
警察岗位特殊,谁也不敢大意。
祁同伟这一句,把陈部长将住了。
他随即哈哈大笑,指着祁同伟笑骂:“好你个滑头,绕我是不是?你的考察报告早就盖章交上去了。
你看看,这是什么?”
陈部长从桌下拿出一个箱子,推到祁同伟面前,脸上带着笑意。
祁同伟打量着箱子,水牛皮包裹,看似普通,质感却格外细腻。
他想起自己的枪托也是这种材质,但用在箱子上还是第一次见。
深色的皮面上嵌着一枚国徽,祁同伟有些不解。
打开箱子,里面是一套整齐的警察常服。
最上方摆着一对国徽肩章,与帽子上的徽章相呼应,显得格外庄重——竟是副总警监的常服。
祁同伟难以置信地望向陈部长。
他是警察,自然清楚规矩:这类服装应当是在正式文件下达后才会配发,此刻却提前出现在眼前。
陈部长笑着说:“看看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