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1/2)
“赵立春真来了?您莫要骗我。”
高育良轻叹:
“我也是方才得知,他让你我同去见面。
没想到他竟敢在四面楚歌时重返汉东,
这位老书记,当真了得。”
祁同伟闻言肃然。
虽不知京城局势,
但赵立春此时现身汉东的胆识,
已令原本渐趋平缓的局势再度紧绷。
高育良忽而问道:
“沙瑞金予你此职,意在查办赵瑞龙,
顺带搜寻老书记破绽。
你作何打算?
真要硬碰硬?或是另有谋划?”
此刻的高育良,竟有些看不透这位门生的心思。
祁同伟的抉择仍令他感到几分难以参透。
譬如这次接下政法书记的位置,明摆着是个风口浪尖的位子。
可祁同伟却仍毫不犹豫地向前走。
说实话,他隐隐有些不安——尤其是那天祁同伟与他说话时的眼神。
那眼神,他一辈子也忘不掉,里面盛满对赢的强烈渴望。
那本不该出现在祁同伟这一层级的官员眼中,却真实地浮现了。
或许是因为祁同伟对他没有设防,才让他窥见那最真实的一面。
然而这一面,恰恰是高育良不愿见到的。
孩子终究长大了,总要振翅高飞。
他阻止不了,只能尽力借一阵风,送他一程。
祁同伟只是随意地笑了笑,开口说道:
“硬碰硬?我又不是亮平,没那么傻。”
“好不容易走到今天,我不想就这么无声无息。”
“眼下汉东的政法工作由我一肩挑,就是我们的筹码。”
“赵立春的事,查当然要查,但结果报不报上去,由我做主。”
“上面的较量,是危机,也是机遇。”
“巨鲸相争,我们这些小鲨鱼才有机会捕食。”
“这不,刚出炉的政法书记已经到手。”
“接下来,就看看双方真正实力如何。”
“我不着急,该查的查,该做的做,压力不在我身上。”
听罢这番话,高育良心头一阵欣慰。
说实话,祁同伟的思路,与他当年如出一辙。
他这一路走来,靠的正是在顺势中把握机会,才坐上如今的位置。
当年他是梁群峰的人,在对方扶持下坐上林城书记,再往上已举步维艰。
但他硬是寻到机会,借赵瑞龙之口向赵立春递出信号,
一跃进入省委,从此平步青云。
如今的祁同伟,看似与他路径不同,
骨子里却同样透着那股机敏,
敢在政治斗争的虎口中夺食,颇有几分他当年的气魄。
但听到“侯亮平”这名字时,高育良仍忍不住蹙眉。
说实话,某种程度上,他对侯亮平的期待,原本更高。
否则也不会一度想把女儿许配给他。
可惜事与愿违,最终未能如愿。
这次侯亮平空降汉东,最高兴的莫过于高育良。
他人还未到,高育良已在心中铺好路,想将他推上检察长的位置。
然而现实,却狠狠给了他一记耳光——
侯亮平来了之后……
高育良发现侯亮平从未主动找过他,一次都没有。
就连工作汇报也未曾有过,偶尔在省委大楼相遇,也只是简单打个招呼。
这让高育良感到错愕——当年在学校时,他对侯亮平的器重可谓不遗余力。
那时祁同伟刚卸任学生会主席,他在陈海与侯亮平之间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侯亮平。
要知道,那时的学生会主席几乎等同于仕途的通行证,除了被调往山区的祁同伟是个例外,其他历任无不从省级单位起步。
可以说,侯亮平能有今天的职位,最初离不开高育良的扶持。
然而侯亮平来到汉东后,竟对他不理不睬。
更过分的是,此人屡次未经声明就以他的名义抓人,特别是欧阳菁事件,让李达康看他的眼神几乎喷火。
而始作俑者侯亮平却像个没事人般扬长而去,连声招呼都不打。
想到这些,高育良只觉心寒。
他沉声对祁同伟说道:“同伟,你正处在关键时期。
对侯亮平不必顾忌什么,若他妨碍工作,直接调走便是。
此人的行事作风问题太大——在京城我们管不着,但在汉东绝不能任由他胡来。
当初我担任政法书记时,念及师生情分也就忍了。
可你不同,说好听的你是他师兄,说直白些不过校友关系,没必要为他影响工作。”
说出这番话,高育良心如刀绞。
他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初心,心底仍把自己当作老师,这也是汉大帮日益壮大的原因。
如今要让祁同伟去制约侯亮平,实在比责罚自己更难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