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1/2)
他不必安慰,今天来,只是提前告知高育良这个消息——现在尚未公开,早一步知情,就能早一步准备。
未雨绸缪,才是关键。
万一沙瑞金借题发挥,没有提前防备,必定措手不及。
信息的价值就在于此,祁同伟心知肚明,因此第一时间赶来告知。
他理解高育良的心情,于是不再多言,只是静在一旁。
高育良恍惚片刻,便恢复如常。
他到底是汉东数一数二的政治高手,水平公认高超,连沙瑞金也不得不服。
情绪波动只是须臾,他很快回过神,望着祁同伟,眼中略带感慨,随即问道:
“赵立春的事已了,你觉得沙瑞金接下来会怎么做?”
这句话看似询问,更像是一场考校。
在高育良眼里,祁同伟仍需要成长。
每一次事件转变,都推动着祁同伟不断成长。
赵立春落马后,汉东格局彻底改变,本地派系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汉大帮与秘书派由此失去依凭,沙瑞金接下来的举措,再难有人能够阻挡。
毕竟,在名义上,沙瑞金仍是汉东的班长,这一点无人能够否认。
即便高育良出面,也只能被动应对,难以转为主动。
在体制之中,组织的权威性至关重要,无人能够挑战,高育良也不例外。
因此,高育良所面临的困境,令祁同伟格外重视。
“我在京期间,钟小艾的父亲也曾向我提出类似的问题——面对汉东如今的局面,我应当如何应对。
我当时的回答是:韬光养晦。”
“钟正国以中地关系作为回应,表示上层的态度是:既不允许汉东完全平静,也不允许局势失控。
核心在于,要在斗争中推动发展。”
“这才是汉东保持平稳的关键——绝不能再出现第二个赵立春。”
“所以我深知,我们依然需要斗争,而且必须用力去争,但关键在于把握分寸,绝不能影响汉东的发展进程。”
祁同伟提到钟正国的名字,让高育良心头一震。
他自然清楚钟小艾的父亲是何等人物。
即便是他这位汉东最高行政长官,也难与之比肩,足见其地位之高。
也正因如此,钟小艾才能处处受到特别对待,这是众人皆知的现实。
而此刻,祁同伟竟透露他在京城与钟正国有过对话,这让高育良深感意外。
毕竟,赵立春之事,根本不足以惊动那样的人物。
显然,这其中关联的关键,在于钟小艾。
高育良不禁有些恍惚——他这个学生,莫非天生就是“软饭圣体”?
他一路走来,或多或少,总与女人有所牵连。
梁璐自不必说,那是祁同伟最初的助力。
虽然仅仅获得公平的机会,也十分不易。
再来说说高小琴。
她本是一股清流,最初只是作为一份投名状存在。
但不知为何,最终沦陷于祁同伟的掌控中,成为他手中的工具。
如今海外的一切事务,都由高小琴在维持,并且关键的是,这一切并不动用国内的资源。
这样的事,说出去谁会相信?
可它就真实地发生了,又能找谁说理去?或许只能归因于祁同伟的魅力之大。
这一切故事,都发生在祁同伟的阴影之下。
接着说到钟小艾。
因为一个钟小艾,就牵上了钟正国这条线。
钟正国是什么人?只要他和祁同伟的对话流传出去,那是足以成书的。
无数人视若珍宝,而这一切,自己的弟子竟能处理得游刃有余。
想到这里,高育良不禁有些庆幸,自己当初没有阻挠,而是默默配合、创造机会。
否则,祁同伟也不会发展得如此顺利。
一念及此,他脸上浮现出一丝庆幸。
不过此时,他并未提及钟正国的事情,只是对祁同伟的回答做了进一步的引申。
“你说得对,不能安于现状。
一旦安稳,汉东的局势就会完全落入沙瑞金的掌控。
如果是从前,那倒无所谓,毕竟我没有上位。
但现在不同了,你我都是副书记,再加上省长和政法书记,局面就不同了。
如果我们现在投降,我们的事业就毁了。
我的前途不算什么,但你不一样,你还能走得更远。
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依你的想法,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听到高育良这番话,祁同伟几乎不假思索,显然早有准备。
沙瑞金的软肋,就是大风厂事件。
无论如何,这件事本质上是公权力影响了公平。
只要他开展政法整顿,一把揪出郑乾,整个大风厂的局就破了。
毕竟如今的大风厂问题尚未处理完毕,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缺少一个带头行动的人。
正好,祁同伟可以出面。
这一点,他已经关注了很久——新大风厂的由来,其实就是那些老工人的遣散费问题。
尽管有政府的支持,但最终还是被郑乾全部收入囊中,这一点祁同伟非常清楚,因此他早就做好了准备。
可以说,如今的新大风厂就像是祁同伟养的鱼,想什么时候捕捞就什么时候捕捞,这就是现实。
听了高育良的话,祁同伟直接回应道:“这个突破口其实不难找。
以前的老大风厂事件一直没有彻底了结,蔡成功至今还关在牢里,案件仍在审理中。
我们可以借这件事为契机,清除相关人物。
这件事从性质上看,本就是沙瑞金凭借个人威信进行的违规操作。
现在大风厂的很多生意都打着沙瑞金的名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因此,我们可以借此事打乱沙瑞金的布局。
不过,其他地区的发展也不能落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