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黄忠抬棺烧粮道,子龙一身是胆开空城!(1/2)
汉中,阳平关。
连绵的阴雨,将这片山川浸泡得一片泥泞。
刘备大军与张合的残部,隔着一道天险,已对峙了整整一月。
蜀军的营帐,从关前一直延伸到山谷深处,旌旗在湿冷的风中无力地耷拉着,一如军中日渐低迷的士气。
刘备的帅帐之内,气氛凝重如铁。
这位新晋的益州之主,此刻再无初闻夏侯渊死讯时的狂喜。
张合此人,虽是败军之将,却将兵法中的“坚守”二字,发挥到了极致。
他深沟高垒,闭门不战,任凭张飞、马超在关前如何叫骂,都如一块沉默的顽石,纹丝不动。
强攻,代价太大。
而蜀军的粮道,自益州腹地蜿蜒而来,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本就艰难。
如今大雪封山在即,后勤的压力,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再耗下去,不等攻破阳平关,他这数万大军,便要不战自溃。
诸葛亮端坐于一侧,羽扇轻摇,双目微闭,仿佛入定。
但那微微蹙起的眉头,却泄露了他内心的焦灼。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帐外,响起了一阵沉稳而坚定的脚步声。
帐帘掀开,一位须发皆白,却身形挺拔如松的老将,大步而入。
正是黄忠。
他未着甲胄,只穿一身素衣,身后,竟还跟着两名抬着一口薄皮棺材的亲兵。
棺材被重重地,顿在帐前泥地之上。
闷响声中,帐内诸将,无不变色。
黄忠上前一步,对着刘备与诸葛亮,轰然下拜。
他声如洪钟,没有半分老态。
末将黄忠,请领一支奇兵,前去烧毁曹贼粮草。
此言一出,满帐哗然。
法正最先反应过来,他快步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点在汉中北面,一片标为“米仓山”的区域。
孝直急声道,斥候来报,曹军后续粮草,皆囤于此地。若能烧之,张合不战自乱。
诸葛亮缓缓睁开了眼睛。
他看着堂下那须发皆白的老将,看着他身后那口黑漆漆的棺木,目中,闪过一丝不忍。
汉升将军,米仓山地势险要,曹军必有重兵把守。
此去,九死一生。
黄忠抬起头,那双饱经风霜的眸子里,燃烧着一团不灭的火焰。
他沉声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末将年岁已高,能为主公再效死命,死而无憾。
此战若成,无需主公封赏。
若败,便请主公将末将这副老骨头,用这薄棺收殓,送还故里便是。
说罢,他重重叩首。
那份决绝与悲壮,让帐内所有骄兵悍将,尽皆动容。
刘备虎目含泪,上前亲手将他扶起。
最终,他看向诸葛亮。
军师。
诸葛亮长长叹息一声。
他知道,这是唯一的破局之法。
他走到黄忠面前,深深一揖。
将军壮志,亮,拜服。
便拨将军精兵五千,由法孝直随军参赞。
万望,珍重。
是夜,月黑风高。
五千名蜀中精锐,口衔枚,马裹蹄,如同一道无声的鬼影,悄然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他们所行的,并非官道,而是法正手中那份益州地图上,都未曾标注的,一条条由猎户与采药人踩出的崎岖小径。
翻山越岭,涉水渡寒。
两日后,这支疲惫的奇兵,终于,摸到了米仓山下。
远远望去,山谷之中,火把连天,无数巨大的粮草堆,如同小山一般,连绵不绝。
空气里,弥漫着诱人的,谷物与肉干的香气。
黄忠的眼中,爆发出骇人的精光。
他拔出腰间大刀,向前,猛地一挥。
杀!
五千蜀兵,如同下山的猛虎,向着那看似防备松懈的粮仓,猛扑而去。
然而,就在他们冲入谷口的那一刻。
异变,突生!
山谷两侧,那原本死寂的黑暗之中,突然亮起了无数的火把!
震天的喊杀声,从四面八方,同时响起!
“抓活的!赏千金!”
“别放跑了黄忠老儿!”
无数的曹军,如同从地底下钻出来一般,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为首一员大将,正是张合!
他竟早已在此,设下了天罗地网!
黄忠心中一沉,却无半分惧色。
他怒吼一声,手中大刀,舞成一团雪亮的旋风,一马当先,杀入敌阵。
五千蜀兵,亦是奋死抵抗。
然而,他们人少,又兼长途跋涉,体力早已不支。
而曹军,数倍于己,以逸待劳。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围杀。
从清晨,战至午后。
蜀兵,已折损大半。
黄忠浑身浴血,盔甲早已破碎不堪,身上,添了十几道深可见骨的伤口。
他与法正,被残存的数百名亲兵,死死护在核心,困于一处小小的山包之上,如同风雨中的孤舟,随时可能倾覆。
约定的信号,始终未能发出。
……
阳平关,蜀军大营。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诸葛亮的脸色,越来越沉。
按照约定,午时三刻,黄忠将军无论得手与否,都该发出信号。
可如今,已是日暮。
米仓山的方向,依旧是死一般的沉寂。
帐内诸将,皆是坐立不安。
赵云一身银甲,静立于帐角,那张俊朗的面容,如同冰雕。
他一言不发,只是,那握着龙胆亮银枪的手,却越攥越紧。
突然,他上前一步。
军师,末将请命,前去接应黄忠将军。
诸葛亮看向他,面露难色。
子龙,敌情未明,贸然出兵,恐……
赵云打断了他。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末将,只需数十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