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文化的使者(1/2)
柔性生产小组的成功运转,如同在“锦绣”内部打通了一条应对国际化复杂需求的“任督二脉”,让苏晚得以暂时从供应链的焦灼中抽身,将目光重新投向更前端、也更核心的问题——如何让“锦绣”所承载的东方美学,真正被西方主流市场所理解和接纳。法律风波与生产挑战让她清醒地认识到,仅靠产品本身的“差异化”还不够,必须主动出击,成为文化的使者,去打破那层看不见却无比坚实的认知隔阂。
这个想法,在她看到艾里斯·陈那条将“墨韵”外套与街头涂鸦并置的Instagra推文时,变得尤为强烈。那是一种奇妙的碰撞,一种跨越文化的对话。苏晚意识到,她需要创造一个更直接、更深入的场景,让目标受众能够沉浸式地感受“锦绣”产品背后的文化脉络与美学精神。
于是,一个构想在她心中成型:在巴黎代表处,举办一场小型的中国服饰文化沙龙。
这不是一场产品发布会,更不是推销会。苏晚将其定位为一次文化交流的雅集。她希望通过这个沙龙,结合“锦绣”的具体产品,向受邀的嘉宾讲述东方美学的故事——那些蕴含在一条绣线、一抹颜色、一种廓形里的哲学思考与历史积淀。
策划方案迅速下发到巴黎代表处。小郑和李琳负责场地布置与嘉宾邀请,陈雪则远程提供了大量关于宋代美学、水墨意境、传统工艺的图文资料,用于制作精美的沙龙手册和演示文稿。苏晚甚至亲自筛选了沙龙当天的背景音乐——几张古琴与箫的唱片,力求营造一种静谧、雅致的东方氛围。
代表处那间五十平米的小办公室被精心布置起来。深灰色的墙壁上挂上了放大的宋代山水画复制品,展示区用柔和的射灯聚焦于几件精心挑选的“墨韵”系列作品以及部分珍贵的中国传统服饰配件(如玉饰、刺绣片等)。长条桌上摆放着清茶和中式茶点,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
一切准备就绪,苏晚怀着期待与一丝忐忑,从国内飞抵巴黎,亲自主持这场意义特殊的沙龙。
然而,现实再次给了她当头一棒。
沙龙原定邀请三十位嘉宾,主要包括巴黎当地的时尚买手、媒体编辑、艺术评论家以及一些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的意见领袖。但活动开始时间过了十五分钟,偌大的办公室里,只稀稀落落地坐着七八个人,其中还包括代表处的员工和菲利普·马丁顾问带来的两位朋友。
现场冷清得让人尴尬。精心准备的茶点无人问津,悠扬的古琴声在空旷的空间里显得格外寂寥。李琳和小郑努力维持着笑容,眼神中却难掩失望。
初期参与者寥寥。预期的交流与碰撞并未发生,宣传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苏晚站在房间前方,看着台下那寥寥几张面孔,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失落。她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与资源,希望能打开一扇窗,却发现窗外并无多少观众。那种精心准备却无人喝彩的滋味,比直接的商业失败更让人挫败。
但她很快调整了情绪。既然有人来,哪怕只有一位,这场沙龙也要进行下去。
她深吸一口气,走到前面,拿起了话筒。她没有用英语,而是努力回忆着这段时间突击学习的、还带着明显口音的法语。
“Bonsoir,sdasetssieurs…(晚上好,女士们先生们…)”她的开场白有些生涩,甚至能听到细微的颤抖,但她眼神坚定,努力地,一个词一个词地往下说。
她放弃了原本准备的、充满专业术语的PPT讲解,而是拿起那件带有泼墨意境刺绣的外套,用手轻轻抚过上面的纹路,用最简单的词汇,结合手势,介绍着中国水墨画中“留白”的意境,讲述着工匠们如何尝试数十种针法才模拟出这种烟雨朦胧的效果。她讲到宋人追求的天人合一,讲到服饰不仅是遮体,更是内在修养与精神气度的外化。
她的法语并不流利,有时需要停顿思考,有时词不达意,但那份试图沟通的真诚、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却透过语言屏障,清晰地传递出来。她不再是一个企业管理者,更像一个虔诚的、希望与外界分享自家宝藏的文化使者。
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正是深夜。
林长河处理完一天的工作,并没有立刻休息。他知道苏晚今晚在巴黎有重要的活动。他坐在书房里,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正播放着小郑用DV拍摄、通过网络艰难传输回来的沙龙现场视频片段。
画面不算清晰,声音也因网络波动时断时续。但他能看到那个略显空旷的场地,能看到苏晚站在前方,拿着话筒,用一种他听不懂的语言,认真而执着地讲述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