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李昭封王定中原(2/2)
就在此时,一支来自北方的使团,悄然抵达了寿州。
为首者,乃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素有“小太保”之称的李存勖的亲信。
“吴王殿下,”使者躬身道,“我家主公与梁贼不共戴天,闻殿下兴义师,特遣我前来,愿与殿下结为盟好,南北夹击,共破梁贼!”
李昭看着这位风尘仆仆的使者,放声大笑:“好!天下苦朱温久矣!有晋王(李克用死后李存勖袭爵)之助,何愁大事不成!”
他当即与使者歃血为盟,约定他日于太原会晤,共商伐梁大计。
天启二年春,李昭与李存勖会盟于太原,定下南北夹击之策。
李昭命大将徐温率领五万水陆大军,沿淮河南下,佯攻大梁南境,以牵制朱温主力。
而他自己,则亲率十万精锐,与李存勖的五万沙陀铁骑会合,组成联军,直扑后梁都城——洛阳!
战火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席卷了中原大地。
洛阳城下,战鼓如雷,旌旗蔽日。
李昭与李存勖的联军将这座千年古都围得水泄不通。
朱温困守孤城,昔日的嚣张气焰早已被消磨殆尽,只剩下无尽的猜忌和暴虐。
他日夜鞭挞将士,滥杀宫人,整个皇宫变成了人间炼狱。
绝望之中,最可怕的敌人往往来自内部。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朱温的次子朱友珪,手持利刃,在一群禁军的簇拥下,闯入了他父亲的寝宫。
“逆子,你要干什么!”朱温惊怒交加。
朱友珪面目狰狞,狂笑道:“你这老贼,弑君篡位,天怒人怨!如今大军围城,死到临头,还想拉着我一起陪葬?不如我先送你上路!”
说罢,一剑刺穿了朱温的胸膛。
朱温伏诛,朱友珪自立为帝。
但他的皇帝梦只做了三天。
城外,李昭抓住后梁内乱的良机,发动总攻,联军一鼓作气,攻破洛阳。
刚刚登上皇位的朱友珪,便成了李昭的阶下之囚。
后梁,亡。
李昭身披金甲,策马行于洛阳的长街之上。
他看到的是饱经战火摧残的残垣断壁,和百姓脸上的麻木与恐惧。
他入主皇宫,第一件事便是下令开仓放粮,安抚流民。
随即,他废除了朱温时期所有的苛捐杂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恢复科举,并广招天下贤才,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仁政,如春风化雨,迅速抚平了战争的创伤,也让天下士子看到了新的希望。
中原大地,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动荡后,终于迎来了安定的曙光。
太平元年,冬。
洛阳皇城内外,张灯结彩,一片喜庆。
李昭在昔日唐皇的宫殿里,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册封一路与他相濡以沫的苏慕烟为皇后。
婚礼之后,便是万众期待的登基大典。
李昭身着十二章纹的衮龙袍,头戴十二旒的平天冠,在文武百官和万国使节的朝拜下,登上了金銮殿的最高处,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大吴”,改年号为“太平”。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声音,从殿内传到殿外,响彻整个洛阳城。
来自新罗、日本、南诏、回鹘等国的使节,皆俯首称臣,献上贺礼。
四海臣服,万国来朝,一派煌煌盛世气象。
夜深人静,喧嚣散去。
李昭屏退了左右,独自一人走上观星台。
他脱下了那身沉重的皇袍,只着一袭便服,任凭清冷的夜风吹拂着他的脸庞。
他抬头仰望着漫天璀璨的星辰,那些星辰仿佛与记忆深处的某个夜晚重合。
许久,他发出一声满足而复杂的叹息,低声自语,声音轻得仿佛随时都会被风吹散。
“这一世,我终于做到了。”
他眼中的光芒,比天上的星辰更加明亮。
他一手缔造了这太平盛世,一手掌控了这万里江山。
前路坦荡,未来可期。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是徐温,他如今已是大吴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此刻,他的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反而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
“陛下。”徐温躬身行礼,声音压得很低。
李昭回过身,看到他脸色的瞬间,心中微微一沉,嘴角的笑意也收敛了起来:“何事如此慌张?”
整个皇宫都还沉浸在庆典的余韵之中,能让徐温在这时露出这般神情,绝非小事。
徐温从袖中取出一份用蜜蜡封存的军报,双手奉上,沉声道:“陛下,八百里加急,北境密报。”
李昭接过军报,并未立刻拆开,只是用手指摩挲着那坚硬的火漆,目光变得幽深起来。
北境?
是李存勖的晋地,还是更北的契丹?
亦或是……那些不甘心失败的亡魂?
他看着徐温严肃到极点的表情,平静地问:“很紧急?”
徐温深吸一口气,只吐出四个字:
“万分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