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辽军压境雁门危,李昭夜袭断其粮(2/2)
数个储藏火油的木桶被引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爆炸的气浪将周围的帐篷和粮车掀飞,整个辽军后营彻底陷入了一片火海与混乱之中。
无数契丹士兵从睡梦中惊醒,衣衫不整地冲出帐篷,看到的却是让他们肝胆俱裂的末日景象。
“粮仓!粮仓着火了!”
“敌袭!有敌袭!”
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
李昭见目的已达,毫不犹豫地长枪一挥:“撤!”
两千轻骑来得快,去得更快,在辽军主力反应过来之前,便再次遁入无边的黑暗之中,只留下一片哭嚎与冲天的火光。
次日清晨,当耶律德光赶到后营时,只看到一片焦黑的废墟。
空气中满是烧焦的谷物气味,万余石粮草化为灰烬,足以支撑他大军半月之用的补给,就这么在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他的脸色铁青,拳头捏得咯咯作响,英俊的面孔因愤怒而扭曲。
军心动摇得比他想象中更快。
没有了粮草,士兵们脸上写满了惊慌与恐惧。
耶律德光深知,继续围困雁门关已经毫无意义,他不得不立刻写下急报,派人快马加鞭送往幽州,向其父阿保机请示撤军。
就在辽军内部人心惶惶之际,李昭又使出了后招。
他派出一名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辽军大营,言辞倨傲地宣称:“昨夜天降火雨,焚你粮草,此乃上天示警,助我大唐。天象不利,尔等契丹蛮夷若不速速退去,必遭天谴,全军覆没!”
这番神神叨叨的话语,在迷信鬼神的契丹军中引起了更大的恐慌。
士兵们交头接耳,将昨夜的火光与“天谴”联系起来,士气跌落到了谷底。
然而,真正给予契丹人致命一击的,并非雁门关前的这一场大火。
几乎在李昭夜袭粮道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渤海之上,一支庞大的舰队趁着夜色,神不知鬼不觉地绕过了契丹人的海上防线,在辽东半岛一处守备空虚的海岸成功登陆。
李昪,这位李昭的宗族兄弟,率领着精锐的水师与陆战之士,如一把尖刀直插契丹腹地。
他们行动迅猛,目标明确,在短短三日之内,连续焚毁了契丹设在辽东的三座巨型粮仓!
这三座粮仓,是阿保机发动南侵的根本所在,里面不仅有数十万石的粮食,更有无数攻城器械和军械储备。
消息传回幽州前线,整个契丹大营为之震动。
后方根基被毁,阿保机暴跳如雷。
他再也无法专心于幽州战事,被迫分出大军回援辽东,以稳固后方。
压在整个北境之上的战争阴云,似乎在这一刻,被李氏兄弟联手撕开了一道巨大的裂口。
雁门关的危机,暂时解除了。
辽军在第三日清晨便开始拔营后撤,来时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只剩下狼狈的背影。
城楼上,李昭远眺着远去的敌军,神情却并未放松。
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
只要契丹的根本未除,战争就远未结束。
夜,再次笼罩了雁门关。
洗刷过血与火的城墙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沧桑。
一名负责夜间巡逻的校尉,正领着一队士兵走在西侧的瓮城内。
突然,他眼角余光瞥见墙角的阴影里似乎动了一下。
“谁在那里!”校尉厉声喝道,手中的横刀瞬间出鞘。
士兵们立刻围了上去,火把的光亮照亮了那个角落。
只见一个穿着破旧皮袄,满脸风霜的汉子从阴影中缓缓走出。
他身材高大,骨节粗壮,眼神却异常沉静,丝毫没有被包围的慌张。
他的汉话带着一丝生硬的口音。
“我并非敌人。”那人声音沙哑地开口,“我奉我们部族首领之命,有万分紧急之事,求见李昭王爷。”
校尉警惕地打量着他:“你是什么人?哪个部族的?”
那汉子抬起头,目光在火光下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芒,他一字一顿地说道:“我来自长白山,是女真完颜部派来的使者。我们愿与王爷联手,共抗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