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被休后,我靠空间种田惊艳天下 > 第34章 雪还没化,灯先亮了

第34章 雪还没化,灯先亮了(2/2)

目录

有老汉颤抖着手交出几枚铜钱,换得一张叁佰文券,转头便买了半匹粗布。

他摸着布料,喃喃:“是真的……能用。”

流言渐息。

正午时分,朱小乙站在人群外,默默看着那本双联账册——红笔记入收入,黑笔记出支出,每一笔皆有签名画押,末页火漆印清晰可辨。

他摇头低语:“这比衙门还规整……”

风雪欲歇,村口那盏油灯彻夜未灭。

有人注意到,那灯芯燃得格外稳,仿佛不怕寒风。

更奇怪的是,每到子时,灯焰会微微泛起一丝金边,像极了试验田里那株幼苗顶端的微光。

而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陆时砚立于檐下,望着灯火通明的集市,唇角微扬。

他轻轻写下几句俚曲,交予身旁暗卫:“送去刘寡妇那儿,让她编个快板,明日起在茶棚酒肆唱。”雪还没化,灯先亮了。

风未止,歌已起。

当第一句快板在村口茶棚脆生生响起时,谁也没想到,那竹板敲出的不仅是俚曲,更像是一记记落在人心上的鼓点。

刘寡妇嗓音沙哑却有力,一开口便镇住了满堂闲人:“沈娘子不开仓,胜似开仓救四方;一筐一篓皆有价,穷人手里也有光!”

茶客们端着粗瓷碗的手顿在半空,有人呛得咳嗽起来。

这话说得妙——不施舍,却给活路;不张扬,却照见希望。

短短两句,把“冬市”说得不再是买卖场,倒像是穷苦人也能挺直腰杆走一遭的阳关道。

消息如野火燎原,一夜之间,四里八乡都传遍了:山后那个被休回娘家的阿禾娘子,没开粮仓,却让家家户户手里的破竹条、陈菜籽,都变成了能换米换炭的真金白银。

匠人们背着工具、提着油坛、推着粉车,从雪窝子里跋涉而来。

篾匠村的老少围在登记簿前,手指冻得通红也不肯缩回去,一笔一画按下手印。

有人低声问:“真的不管东西好坏,只要肯做就有收?”柳芽儿笑着点头,递上一张崭新的共耕券:“沈娘子说了,手艺不怕糙,怕的是心冷。”

林三爷坐在牙行深处,听着门外掮客一个个告辞离去的声音,像是听见自己几十年攒下的规矩正在碎裂。

他望着墙上那块斑驳的“牙行执帖”,指尖缓缓拂过积灰的算盘珠子,良久,忽然苦笑一声:“我抽两成利,是替官府‘疏通’,可她……连税银都提前备好了文书送进市曹。”

他抬手,声音低哑:“摘了吧。从今往后,各凭本事吃饭。”

话音落下的那一夜,大雪突至。

狂风暴雪如幕布般垂下,天地混沌一片,集市刚搭起的草棚几乎被压垮,百姓瑟缩家中,眼看冬市就要夭折。

然而次日午时,村口却腾起三股白烟——沈清禾命人在入口处架起三口铁锅,锅下柴火噼啪作响,锅中青菜翻滚,热粥香气冲破风雪,直往冻僵的鼻尖钻。

“凡来避雪者,一碗热食,不问来历。”木牌立于雪中,字迹清晰如刀刻。

起初是零星几人试探着走近,捧着碗暖手,不敢多言。

随后消息传开,周边村落断炊之家扶老携幼而来,万余灾民如潮水般涌至。

老人蜷在屋檐下喝粥,孩子依偎母亲怀里啃红薯饼,有人跪倒在泥雪中磕头哭喊“活菩萨”,更多人只是默默排队,眼里有久违的光。

就在这万人聚炊、烟火升腾之际,沈清禾正站在暖棚边缘清点库存,忽然心头一震——识海深处,一道低沉嗡鸣如古钟震荡,穿透神魂:

【信义值达标,解锁【初级物资调度】:可预支三日内空间产出用于应急】

她脚步微顿,呼吸轻了几分。

灵泉池底那枚“仓廪”铜印的虚影此刻清晰可见,流转着温润金芒,仿佛终于认可了这片土地上燃起的人间灯火。

她闭了闭眼,再睁时眸光如炬。

原来善举不止是救济,更是让人有尊严地活下去。

风雪未歇

夜深时,小石头抱着铜锣站在村道尽头,望着那一片连绵不灭的灯火,喃喃道:“阿禾姐说……明天还要更亮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