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铁幕与画布(2/2)
“不确定。”江辰坦诚道,“可能无关紧要,也可能意味着,他意识到技术壁垒难以突破,转而试图从理念和话语权的层面进行瓦解。这比代码攻击更难以防御。”
江辰的预警,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打破了林晚星因创作困顿而陷入的自我封闭。她开始重新审视外界那些关于“艺术本体消解”的批评声音。这些声音,是否可能被“影”这样的人利用和放大?他是否正在试图构建一种舆论氛围,在她最在意的艺术领域,在她即将登上世界舞台的时刻,给予她致命一击?
这种可能性让她不寒而栗。但奇怪的是,恐惧并未让她退缩,反而激发了一种近乎叛逆的斗志。如果对方想从理念上打击她,那她就必须在理念上构筑更坚固的阵地。
她不再仅仅将《引力场》视为个人情感的隐喻,而是开始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思考。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否必然导致“人”的退场?还是说,这恰恰拓展了“人”的感知和表达的边界,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人与机器、与环境共生的“主体性”?她的画布,能否成为探讨这种哲学命题的场域?
这个念头让她兴奋起来。她重新站在画布前,目光不再迷茫。她放弃了之前所有复杂的物理媒介尝试,回归最纯粹的颜料与画笔。她开始用极其细腻的渐变色彩,描绘那种无形的“场”,不是线条,而是用色彩的微差、笔触的走向和叠加,营造出一种空间的扭曲感和能量的流动感。她在画布上创造的不是星体,而是星体之间那片被引力弯曲的时空本身。
灵感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而至。她几乎是不眠不休地投入创作,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惫。
就在林晚星沉浸于《引力场》系列的爆发式创作时,江辰的担忧被印证了。
那位被“影”接触过的艺术史学者,在一家颇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技术的魅影与艺术的灵光——论当代“科技艺术”对本雅明“灵晕”概念的消解》的论文。论文虽然没有点名“星火之窗”或林晚星,但通篇都在引用和批判《边缘的共振》展览的理念,并将其与十九世纪沙龙文化中艺术品的“展示价值”取代“崇拜价值”进行类比,认为这种高度依赖技术和互动性的艺术,使得作品失去了其独一无二的“此地此刻性”,即本雅明所说的“灵晕”,沦为可无限复制、其意义依赖于每次不同观看场合的“技术魅影”。
这篇论文学术性强,引经据典,迅速在知识界和高端评论圈层流传开来,为那些原本只是感性批评“技术噱头”的声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武器。批评的浪潮变得更加理直气壮,也更具杀伤力。
消息传到林晚星这里时,她刚刚完成《引力场No.3》的最后一道色彩罩染。她看着画布上那片仿佛在缓慢旋转、蕴含着巨大引力的色彩漩涡,平静地听完了文景的汇报。
“我知道了。”她只说了三个字,然后继续专注于调整画作角落的一处明暗关系。
她不再愤怒,也不再焦虑。因为她知道,她手中的画笔,和她正在探索的道路,本身就是对这一切质疑最有力的回应。对方的攻击维度变了,她的防御和反击,也将随之改变。
铁幕可以隔绝数据攻击,但无法隔绝思想交锋。而她的画布,就是她的战场。她要用色彩和形式,构筑起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灵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