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予你星光万丈 > 第102章 数据的诗篇与沉默的共振

第102章 数据的诗篇与沉默的共振(2/2)

目录

这些批评者,站在安全的、既定的理论高地上,用着早已被无数次使用的概念武器,试图去丈量和评判一片他们从未亲身踏入的、新鲜而危险的土地。他们谈论“灵晕”,谈论“人文深度”,谈论“伦理边界”,却无法理解,当她将观测站的崩塌应力数据转化为视觉时,所感受到的那种与毁灭本身直接对话的战栗;也无法体会,她在处理“影”那混乱的生物信号时,所进行的那场关于疯狂与消亡的、无声的考古。

她的艺术,或许注定无法被现有的理论完美阐释。因为它源于一种极其个人化、也极其前沿的体验——在科技的最前沿,在生死的边缘,重新思考艺术何为。

她关掉了那些评论文章,不再让外界的噪音干扰内心的频率。她意识到,对这些声音最好的回应,不是辩论,而是拿出更强大、更无可辩驳的作品。用作品本身,去拓展艺术的边界,去重新定义那些理论词汇的内涵。

她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江辰。

江辰听完,沉默了片刻,然后调出了一份他刚刚完成的分析报告。

“根据对这些批评文章传播路径和关键意见领袖(KoL)关联网络的分析,”他指着屏幕上复杂的关联图,“其中有37.2%的节点,与‘影’帝国崩塌后,几个正在试图争夺遗留话语权和市场资源的新兴艺术机构,存在间接但可追溯的资金或人脉联系。”

林晚星瞬间明白了。这些看似“客观”的学术批评,背后很可能也藏着利益的驱动和权力的博弈。有人想借着打压她,来确立自己在后“影”时代艺术圈的新地位。

“需要采取舆论反制措施吗?”江辰问。

“不用。”林晚星摇了摇头,目光重新回到自己屏幕上那些流淌的数据诗篇,“让他们说去吧。我们做我们的。”

决心已定,林晚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数据系列的创作中。她将新系列命名为**《余烬编码》**。她不再满足于单一数据的可视化,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多数据流耦合与交互。

她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崩塌场域”。在这个数字空间里,观测站的建筑结构数据作为骨架,“影”的生物信号数据如同在其间游走的神经电流,环境噪音数据构成了背景的“氛围”,而电磁脉冲数据则如同不时闪现的、干扰性的“思绪火花”。所有这些数据流实时交互,共同演算出一幅永不重复的、关于一个疯狂帝国及其掌控者最后时刻的数字化图景。

这个过程极其复杂,对计算资源的要求极高。江辰直接调动了星宸科技部分闲置的云计算资源,为她构建了一个临时的渲染农场。他甚至还亲自优化了部分核心算法,使得数据交互和视觉渲染的效率提升了数倍。

在这个过程中,两人之间的默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林晚星提出天马行空的艺术构想,江辰则负责将这些构想转化为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他们用彼此都能理解的语言——一部分是艺术直觉,一部分是代码逻辑——进行沟通,共同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有时,在深夜,当庞大的数据在服务器集群中奔腾,生成着壮丽而诡异的《余烬编码》图像时,林晚星会和江辰一起,站在巨大的显示屏前,静静地观看。

屏幕上,数字的洪流奔腾不息,化作毁灭与存在的交响。没有声音,却仿佛能听到观测站崩塌的轰鸣与一个时代终结的叹息。

“很美。”有一次,林晚星看着屏幕上一次尤其复杂的结构崩解与信号湮灭的过程,轻声说。

“嗯。”江辰站在她身边,应了一声。他的目光落在屏幕上,又似乎透过屏幕,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一种……基于绝对理性的,混乱之美。”

在数据的诗篇与外界沉默(或喧嚣)的共振中,新的创作破土而出,而某种联结,也在冰冷的代码与温暖的陪伴中,悄然加深。《余烬编码》不仅是对过去的祭奠,也成为了通向未来的、一座由理性与感性共同构筑的桥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