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目开拍——传武消失的声音(2/2)
老爷子的一掌已然印在木人桩的手臂连接处。
没有预摆,没有助跑,就是那么一下。
紧接着,令人牙酸的“咔嚓”声响起,那根承受了不知多少年击打的硬木手臂,竟从中断裂,耷拉下来!碎木屑簌簌落下。
全场瞬间鸦雀无声……
镜头死死对准那断裂处和老爷子收回去的、看似干瘦的手掌。
老爷子面色平静,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他环视一众徒子徒孙,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就是‘功’。”
这一幕,没有任何台词设计,却比任何言语都更具震撼力,直观地展示了传统古武修炼到极致的恐怖破坏力,也为下午的采访埋下了最有力的伏笔。
与此同时,节目组的另一支外拍小队,正穿梭于浮山市的其他武术学校、舞狮团和传武名家之间,记录着他们对传统武术现状的不同看法,为节目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对比。
……
午后,阳光正好。
天台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炭炉烧着水,茶香袅袅。
齐磊和爷爷齐云山换上了干净的练功服,分别接受了主持人的采访。
主持人首先将话筒递给齐老爷子:“齐老先生,您练了一辈子武,在您看来,什么是武术?它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还有什么价值?”
老爷子目光悠远,望着远处的城市轮廓:“武术,最早就是保家卫国、安身立命的技击法。它的核心价值,在于‘用’。”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但更重要的是,它练的也是‘心’。是毅力,是忍耐,是堂堂正正做人的那股‘气’。至于现在……”他顿了顿,“强身健体、磨练意志,这就是它的价值。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
轮到齐磊时,主持人提到了一个尖锐且备受争议的问题:“齐磊,你既是传统武术的传承者,又是现代舞蹈家和音乐人,接触过更广阔的世界。网络上一直有个热议的话题——武术到底能不能打?你怎么看现代搏击、表演性质的武术,和您家传承的这种传统古武之间的区别?”
齐磊接过话后并没有回避,他沉吟片刻,眼神清明,缓缓将曾经地球上国内那位功夫皇帝曾经说过的精辟论述,引用的说了出来:“主持人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曾经某位前辈说过的话,我觉得非常深刻。他大致是这样说的:‘我们国家体育总局定义的武术标准,从一开始就是按照百分之…(此处略作停顿,仿佛在回忆)哦,是按照百分之十的搏击性能,结合百分之九十的观赏性来制定的。所以很多人问武术能不能打?按照这个标准,它本身就不是为纯粹格斗创造的。’”
他继续阐述自己的理解,目光扫过镜头,仿佛在与所有观众对话:“那位前辈当初就点出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现代武术,我们称之为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其实更偏向体育和艺术,追求高、难、美、新,它的规则和训练体系是为了比赛和表演服务的;
而说像现代搏击,如散打、A,它们是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融合了全球各种格斗技的精华,其中就包括我们龙国的传统古武的招式和技法,但这都是有着清晰的竞赛规则和成熟的训练体系,其目标仅仅只是在一定规则限制内如何更快的击败对手而已;
但传统古武,像我爷爷传承的这种,它诞生的土壤就不同以上两种了!传统古武它的出现场合不是赛场或者竞技场,它的终极目的在古代就是‘制敌’、‘保命’,所以它可能不那么‘好看’,甚至有些动作看起来笨拙,但它追求的是效率、是杀伤,是古代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实用主义的一种生存技能的体现。”
他总结道,语气平和而客观:“所以,它们本是同源,但因目的不同,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非要让它们在同一个擂台上分高下,就像让篮球运动员和足球运动员比谁带球跑得快,规则不同,比较的基础就不公平。”
“传统古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能不能打’。而是在于它蕴含的文化、哲学、身体智慧,以及那种超越体能的‘精气神’,才是更值得我们挖掘和传承的瑰宝。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让它去与现代搏击争勇斗狠,而是如何让它独特的价值,在当代找到新的立足点和表达方式。”
这番清晰、理性又充满思辨的回答,不仅让主持人频频点头,也让在一旁静听的齐云山老爷子,眼中流露出了复杂的神色。
有对孙子见识的认可,或许,也有一丝对时代变迁、武术本质被重新定义的怅然。
终于,第一天的节目内容录制完毕。
而此时夕阳的余晖洒满天台,将爷孙俩的身影拉长。
这场对话,没有激烈的冲突,却清晰地划出了两代人对于“武术”理解的代沟与交汇。
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齐家武舞堂的日常,更是一场关于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自处与重生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