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龙椅上的欲望:情锁宫闱之殇 > 第1章 权力更迭

第1章 权力更迭(1/2)

目录

武成风度高爽,经算弘长。文武之官,俱尽谋力,有帝王之量矣。但爱狎庸竖,委以朝权;帷薄之间,淫侈过度。灭亡之兆,其在斯乎。玄象告变,传位元子;名号虽殊,政犹己出;迹有虚饰,事非宪典;聪明临下,何易可诬。又河南、河间、乐陵等诸王,或以时嫌,或以猜忌,皆无罪而殒。非所谓知命任天体大道之义也。——李百药《北齐书》

北齐天保十年深秋,晋阳宫的暖阁里,龙涎香的馥郁再也压不住弥漫的药气。

病榻上的高洋早已没了往日暴君的威严,枯瘦的手背上青筋暴起,他死死攥着李皇后的手腕,声音嘶哑得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皇后,我不怕死……可殷儿才十一岁,这龙椅烫人,他坐得住吗?”

李皇后的泪水砸在高洋手背上,冰凉刺骨。她哽咽着重复“陛下定会痊愈”,可这话在满室的药味里显得格外苍白。高洋惨然一笑,挥手召来常山王高演。

烛火跳动间,高演的身影在墙壁上忽明忽暗。高洋突然撑起身子,眼神里带着濒死者的孤注一掷:“演弟,这江山你若想要,便拿去。但你得答应我一件事,留殷儿一条活路!”

高演“噗通”跪地,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声音铿锵如铁:“臣弟对天发誓,定当竭尽所能辅佐太子,若有二心,甘受天诛地灭!”

高洋望着他叩首的背影,缓缓闭上了眼。三日后,这位嗜杀十年的帝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太子高殷身着孝服,在文武百官的跪拜中登基,改元乾明。可这看似平稳的权力交接,不过是一场血色阴谋的开端。

乾明元年开春,邺城的宫墙刚褪去残雪,新帝高殷便在辅政大臣的簇拥下,从晋阳移驾这处旧都。皇叔高演以“辅政”之名随行,暂居城外的领军府中。

此时的朝堂暗流涌动。杨愔、燕子献等几位辅政大臣看着高演声望日涨,出入时前呼后拥,心中的不安越发浓烈。幼主才十一岁,若高演真要夺权,满朝文武怕是没几人能拦得住。几人连夜密谋,暗中向高殷递上奏折,以“尊崇皇叔”为名,建议任命高演为太师、司州牧,看似升了官,实则剥夺了他的兵权;又顺手解除了长广王高湛的京畿大都督之职,将这对兄弟彻底架空。

消息传到领军府时,高演正与心腹对饮。他捏着那份调令,猛地将酒杯砸在案上,青瓷杯瞬间碎裂。“杨愔小儿,真当我高演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他当即派人去请高湛,两人屏退左右,在密室中低语至深夜,烛火燃尽了三盏灯油,一场政变的计划终于敲定。

几日后,高演派人给高湛送去一封密信,以“围猎散心”为借口,邀他在城外密会,敲定最后的细节。

三月二十三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高演便换上一身朝服,带着数十名精壮武士,从领军府出发,直奔城内的官署。

此时的官署大堂内,文武百官早已齐聚,正等着商议朝政。高演缓步走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与众人一一见礼,仿佛昨夜的怒火从未存在。宴席开席,酒过三巡,高演突然拍案而起,大喝一声:“拿下!”

早已埋伏在屏风后的武士瞬间冲出,如饿虎扑食般将杨愔、燕子献等人按在座位上。几人挣扎着怒吼:“高演你要造反吗?”高演冷笑一声,转身进了后堂,片刻后身披铠甲而出,手持长剑,带着平原王段韶、高归彦等亲信,直奔皇宫而去。

行至中书省门前,恰好撞见散骑常侍郑子默。郑子默见高演一身戎装,身后还押着几位大臣,顿时脸色煞白,转身就想跑。高归彦上前一步,一脚将他踹倒在地:“郑大人,哪儿去啊?”郑子默被一并擒获,与杨愔等人一同被押到御府之内。高演根本不给他们辩解的机会,挥剑便斩,鲜血溅满了御府的地砖。

东阁门前,都督成休宁早已闻讯赶来,他拔出腰间佩刀,横在门前,怒喝:“高演谋逆,谁敢再前进一步!”高演停下脚步,示意高归彦上前劝说。高归彦笑着走上前:“成都督,识时务者为俊杰,杨愔等人把持朝政,我们这是清君侧啊!”“放屁!”成休宁厉声痛骂,“你们分明是要夺权弑君,我今日便是死,也要拦住你们!”

可成休宁终究挡不住人心。高归彦身为领军,在军中威望极高,他对着成休宁身后的卫士们大喝一声:“尔等皆是大齐将士,难道要跟着逆臣作乱吗?”卫士们面面相觑,最终纷纷扔下武器,跪倒在地。成休宁看着空荡荡的身后,长叹一声,将刀掷在地上,转身拂袖而去。

昭阳殿内,高殷早已被吓得脸色惨白,娄太皇太后与李太后一左一右护着他,坐在御座上。高殷本就有口吃的毛病,此刻更是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高演大步走入,“噗通”一声跪在殿中,高举着染血的长剑:“陛下,杨愔、燕子献等人勾结外敌,意图谋反,臣已将他们就地诛杀!臣擅杀大臣,请陛下治罪!”

庭院中,两千余名宫廷卫士身披铠甲,手持长矛,目光灼灼地盯着殿内,只待高殷一声令下,便要冲进来诛杀叛臣。武卫娥永乐曾受文宣帝高洋厚恩,此刻手握刀柄,指节发白,目眦欲裂地盯着高演,只要高殷点头,他立刻就会冲上去拼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娄太皇太后突然开口,她拉着李太后的手,郑重的说道:“你放心,演儿绝无反心,他只是为了清除朝中奸佞,保护幼主啊!我以太皇太后之位担保!”李太后看着娄太皇太后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身边吓得发抖的儿子,终究没敢再说什么。

高归彦抓住机会,对着庭院中大喝:“太后有旨,卫士退下!”卫士们犹豫了一下,缓缓散去。娥永乐看着空荡荡的庭院,将刀狠狠插入鞘中,当场痛哭失声。

当日午后,高演便以“意图谋反”为由,下令将娥永乐押往华林园处死。失去了最后屏障的高殷,只能被迫下诏,任命高演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没过多久,高演便以“晋阳乃龙兴之地”为由返回晋阳,邺城的大小事务,全凭他从晋阳传来的指令决断。

这年八月初三,娄太皇太后以“幼主孱弱,难以支撑大局”为由,宣布废黜其皇帝之位,降封为济南王,即日迁出皇宫,安置在晋阳城郊的别宫之中,形同软禁。

同一日,晋阳宣德殿内鼓乐齐鸣。高演身着衮龙袍,在文武百官的跪拜中登上龙椅,改元皇建,正式登基为帝。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书,便是追尊娄太皇太后为皇太后,以示孝道;而对前皇太后李祖娥,则降尊号为文宣皇后,命其迁居偏僻的昭信宫,切断了她与外廷的所有联系,彻底杜绝了她干预朝政的可能。

为了安抚弟弟高湛,也为了感念他在政变中的助力,高演很快下旨,升任高湛为太傅、录尚书事,同时兼任京畿大都督,总揽邺城附近的军政大权。不久后,又进一步晋封他为右丞相,权倾朝野。此后,高演常驻晋阳处理全国政务,将故都邺城的大小事务,尽数委托给高湛打理,足见对他的信任与倚重。

然而,这份表面的和睦,很快便因皇储的册立而出现裂痕。同年十一月,高演下旨册封自己年仅五岁的儿子高百年为皇太子,昭告天下。消息传到邺城,高湛手中的酒杯“哐当”一声砸在案上,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他死死盯着那份册封诏书,双目赤红。当初发动政变、废黜高殷之前,高演曾私下对他许诺,若能成功登基,便立他为皇太弟,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正是这份承诺,让他不遗余力地协助高演夺权。可如今,高演刚坐稳龙椅,便食言而肥,转头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储君,把他这个“功臣”兼“弟弟”抛到了一边。

“好一个兄长,好一个承诺!”高湛冷笑一声,眼中满是不甘与怨怼。他召来心腹高元海,屏退左右后咬牙道:“他既不仁,休怪我不义!这邺城乃是大齐旧都,只要我握着实权,未必不能争一争!”

从此,高湛虽仍镇守邺城,却暗中开始积蓄力量,广纳心腹,与晋阳的高演之间,悄然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高墙。

登基后的高演,倒也算得一位贤君。他整顿吏治,任用贤才,又亲率大军北征库莫奚,出长城千里,俘获牛羊无数,一时政治清明,边境安定。可他心中,始终横着一根刺,那就是被软禁的济南王高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