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浴火重生(2/2)
“磐石”兵工厂的损失是林峰最心痛的事情之一。他亲自前往受损最严重的厂址视察,看着被炸塌的洞口和散落的零件,沉默良久。
“只要人在,技术还在,‘磐石’就灭不了!”他对围拢过来的陈致远、周铁山、沈明轩等技术人员说道,“设备没了,我们可以再找,再造!条件越艰苦,越能逼出我们的智慧!”
在“燧人氏”系统提供的、基于当前最恶劣条件的“极限生存生产方案”指导下(林峰再次以“集思广益”和“技术研讨”形式提出),“磐石”开始了艰难的重建。
·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将生产单位进一步分散到更小的、极其隐蔽的山洞或密林中,降低被一锅端的风险。
·土法上马,替代创新:缺乏钢材,就用更易获取的铸铁甚至硬木制造手榴弹壳和地雷壳;缺乏机床,就依靠老师傅的手工技艺和小型简易工具进行精加工;火药原料短缺,就进一步优化土法提纯工艺,并尝试寻找新的替代材料。
·重点保障,恢复核心:集中所有资源,优先保障“启明星”冲锋枪关键零件和“雷公”手榴弹引信的生产,哪怕每天只能产出几件,也要维持技术和生产线的存在。
军事和经济上的整顿之余,李云领导的政治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他利用这次惨痛教训,在全纵队开展了“如何在逆境中坚持斗争”的大讨论,引导官兵正确认识当前的困难,既看到损失,也看到希望——主力骨干犹在,群众基础未失,党的领导更加坚强。
他组织编写了此次反扫荡中涌现的英雄集体和个人的事迹材料,大力宣扬那些为掩护群众和机关转移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用鲜血铸就的丰碑来教育和激励活着的指战员。一种“知耻后勇、愈挫愈强”的悲壮而坚定的氛围,在部队中弥漫开来。
当1942年的夏日阳光再次普照太行山时,独立第一纵队已然不同。它瘦了,但更精干了;它伤了,但筋骨犹在,意志更坚。它像一只在烈火中煅烧、又被重锤敲打过的精钢,虽然布满伤痕,却剔除了杂质,凝聚了更强大的力量。
林峰站在鹰嘴岩上,望着山下正在按照新编制紧张训练的部队,目光深邃。他脑海中,“燧人氏”系统的能量条似乎有了一丝微弱的回升。
【整编完成度:85%。部队凝聚力+10%。军工恢复进度:20%。】
【新威胁预警:日军可能采取更频繁、小规模的“蚕食”与“清乡”行动。】
【建议:加强情报网,强化小分队作战能力,准备应对低强度、高频率的消耗战。】
“老李,老赵,”林峰对走到身边的李云和赵刚说道,“最难的坎,咱们算是迈过来了。接下来,就是跟鬼子拼韧性、拼智慧的时候了。他们想一点点蚕食我们,我们就扎根在这太行山上,跟他耗到底!看谁先耗干谁的血!”
他的话语中,没有了之前的沉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历经大难而不死、必将卷土重来的冷静与自信。独立第一纵队的旗帜,依然在鹰嘴岩上高高飘扬,虽然破损,却更加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