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铸剑为犁(2/2)
“引信,特别是延期引信,结构太复杂……”
面对这些难题,周焕文眉头紧锁:“司令员,造炮和造炮弹,比造枪难十倍不止。我们缺设备,更缺懂行的人才。现在只能一点一点摸索,拆解研究,积累数据。”
林峰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不要急,饭要一口一口吃。先把能做的做好,把步枪和子弹的产量质量稳住。技术储备和人才,我们一起想办法。
对于已经展现出巨大威力的“没良心炮”(飞行雷),兵工厂也进行了标准化改进。确定了最佳的药包配比和发射筒尺寸,制作了专用的测量工具,使得这种看似粗糙的武器,威力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提升。它成为了民兵和主力部队在面对坚固工事时,一种成本低廉却效果恐怖的“重火力”。
地雷的生产更是进入了“狂欢”。利用缴获的炸药和自产的铸铁雷壳,各式各样的地雷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压发雷、绊发雷、跳雷……民兵们甚至还发明了“真假雷”、“子母雷”,将地雷战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兵工厂专门开设了地雷使用和布设培训班,周焕文亲自授课,确保这些大威力的“铁西瓜”在炸鬼子的同时,不会误伤自己人和百姓。
战争的持续,让根据地的物资匮乏问题日益凸显。光有枪炮还不够,军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在林峰和赵刚的推动下,一些力所能及的民用产业开始尝试起步。
在一个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农家院里,几位从北平来的进步学生和当地的老郎中一起,成立了“太行卫生材料厂”。他们用大锅熬制山里采来的黄芩、蒲公英等草药,制成消炎止血的药膏;用土法漂白棉花,制作脱脂棉和纱布。虽然产品粗糙,灭菌条件也有限,但对于缺医少药的根据地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另一个村庄,古老的木制纺车和织布机再次吱呀作响。政府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并尝试用破布、树皮、麻等原料土法造纸。造出的布粗糙,纸也泛黄发脆,但至少能解决一部分穿衣和印刷报刊、课本的急需。
最紧迫的是食盐。日军的封锁使得海盐难以进入,山区严重“盐荒”。政府组织群众刮取老墙、崖壁上的硝土,用大缸淋水,土法熬制硝盐。这种盐苦涩难当,含有杂质,长期食用有害健康,但在生存面前,也成了无奈的选择。
看着这些简陋却充满生机的“工厂”,林峰对赵刚感慨道:“老赵,你看,这就是我们根据地的另一条战线。没有机床轰鸣,没有炮弹横飞,但同样关系到生死存亡。我们需要医生,需要工程师,需要化学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啊!”
赵刚深以为然:“是啊,打仗拼的是综合实力。我们已经向延安和总部发出了请求,希望能派遣更多专业人才过来。同时,我们也要自己想办法培养。”
离开兵工厂区域时,夕阳的余晖给这片充满钢铁与汗水气息的土地镀上了一层金色。林峰回头望去,心中充满了希望,也感到了更大的压力。军工的突破,如同利剑开刃;而民用产业的萌芽,则是耕耘未来的犁铧。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铸剑与犁地,必须同时进行。
他知道,一条看不见的、关于技术与人才的战线,已经悄然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