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安定与成长(1/2)
时光如占城港外不息的海潮,悄然流逝半年。
“陈三记”的招牌,如今在港口那片日益兴旺的汉商汇中,已算得上是一块响当当的牌子。
香料铺生意稳定,桑托那条分销渠道更是将“陈三记”的触角延伸到了占城更广的本地人市场,带来稳定的钱财。
而“陈三记药行”的开张,则真正如赵昺所料,成了凝聚人心的磁石。
陈老倌依着赵昺的方略,凭借“陈三记”的信誉和日渐丰厚的财力,谨慎地接触、甄别那些流落至此、懂些药理的汉人。
有曾在岭南悬壶的老郎中,因避战祸南逃,一身本事几近埋没;有随船医工,海难后滞留,空有经验无处施展;甚至还有家道中落、略通药性的落魄书生。
赵昺授意陈老倌,只要身家清白、确有本事,便以厚酬相聘,给予一份安身立命的体面。
药行门口,常年悬挂着一块木牌,上书赵昺亲拟的几行字:“汉家同胞,贫病交加者,凭同乡作保,药资可缓可免。”
此举在漂泊异乡的汉人中引起了巨大反响,那些挣扎在病痛与贫困边缘的水手、小贩,在绝望中抓到了救命稻草,感激涕零。
药行里坐堂的老郎中,不仅卖药,也看些简单的病症,那份带着乡音的关切,更是让孤悬海外的游子倍感温暖。
口碑如同投入静水的石子,涟漪迅速扩散。越来越多的汉人商贩、工匠、乃至拖家带口的难民,开始向汉商汇聚集。
他们在此不仅能买到平价的香料、救命的药材,更能感受到一种同文同种的归属感和微弱的庇护。
港口码头,终究是游离于占城主体城区之外的喧嚣之地。
这里的汉人虽然渐多,但只要不闹出大乱子,不冲击本地权贵的核心利益,占城本地的官府和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们,对此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这些勤勉的汉人带来了更丰富的货物、更热闹的市集,也间接增加了港口的税收和活力。
只要他们安分守己地做生意,不惹是生非,官府乐得清闲,权贵们也多了一条抽税的渠道。
这份微妙的平衡,正是赵昺苦心经营所期望的局面。
半年的光阴,不仅让“陈三记”的基业稳固,也让赵昺这具原本瘦弱单薄的身体,在相对安稳的环境和有意识的调养下,悄然发生了变化。
虽然依旧带着少年的清瘦,但脸颊上已褪去了初来时的病态苍白,添了几分健康的血色。
身量也拔高了些,穿着合体的靛青色直裰,已隐隐有了些挺拔的少年风姿。唯有额角那道浅淡却依旧可见的疤痕,无声诉说着过往的惊心动魄。
安寓栈的老板,那位精明的岭南人,在陈老倌按赵昺授意、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的说服下,终于松口,将客栈并入了“陈三记”的产业之下。
客栈依旧由他打理,但账目需报备,利润按股分成。
此举不仅解决了赵昺长期居住的问题,更将这间位置便利的客栈,纳入了汉商汇的信息渠道之中。
赵昺搬入了客栈后院特意为他腾出的一间僻静小院,院中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占城本地乔木,洒下大片阴凉。
香料铺和药行的日常经营,赵昺已逐步放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