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弱宋铁血郎 > 第29章 引其自来

第29章 引其自来(1/2)

目录

远航的日期日渐临近,“汉商汇”的码头上,一艘中等规模、船体坚固的福船正在做着最后的准备。

船帆半卷,水手们沉默而高效地搬运着压舱石和密封严实的货箱,来自南洋的香料、玳瑁、珍珠与少量珍贵的象牙。

船身经过巧妙的修饰,船舷处新漆了带有异域风情的繁复纹样,甲板上的器具也刻意更换成波斯或阿拉伯商船常见的样式。这艘船,从里到外,都在努力褪去“汉商”的印记,披上“色目行商”的外衣。

陈老倌的办事效率极高。一支精干的小队已然成型:

领头的“色目商人”是一位名叫“阿卜杜勒”的混血管事,其母是波斯舞姬,生得深目高鼻,轮廓分明,能操一口流利的波斯语和官话。他家族数代服务于海商,忠诚可靠,其妻儿皆在“汉商汇”掌控的核心区域生活优渥。

护卫中的三人皆是陈老倌亲自从南洋汉人子弟和归附的土着勇士中挑选出的好手,沉默寡言,眼神锐利,精于短兵与市井搏杀,更懂得如何伪装成商队保镖。

还有通译兼向导两人,一位是曾长期跑西域的老行商,精通蒙语、波斯语;另一位是熟悉闽浙沿海的本地通,精于察言观色。

最后剩余的杂役伙计两人皆是手脚麻利,老实本分之人。

这支队伍的核心,却深藏幕后。

赵昺将以“账房先生”的身份随行,名字还是沿用“赵昀”此名,面容会用特制的药膏稍作修饰,额角疤痕也会用发髻巧妙遮掩,日常深居简出,只在关键决策时通过阿卜杜勒或陈宜中传达。

而陈宜中,则被赋予了“商队顾问”的角色,化名“陈乙”,一个饱经风霜、见多识广的老行商。

带上陈宜中,是赵昺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一则对方是此趟大都不可或缺的助力,大都的水太深,那些盘根错节的旧关系、元廷内部的潜规则、官场中人的心思算计…陈老倌的忠诚和执行力毋庸置疑,但在权谋机变的领域,他确实力有不逮。

而陈宜中,这位曾在南宋权力巅峰翻云覆雨的老狐狸,其对人心的洞察、对局势的把握、对规则的利用,是深入虎穴不可或缺的“老向导”。

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他的价值,一百个陈老倌也替代不了。

二则放在身边最安全,陈宜中如同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伤人,用不好则自伤。

将他留在南洋任用,赵昺无法安心;放他去大都单独活动,更是风险难测。

唯有将他牢牢带在身边,置于自己眼皮底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掌控、利用,也防止他因怯懦或私心而节外生枝。

在等待船只备航的日子里,赵昺几乎每日都将陈宜中唤入静室,闭门长谈。

起初是赵昺主导,询问大都旧事、人物性情、官场关节。

渐渐地,话题转向了即将到来的泉州之行,特别是那个棘手的难题——如何自然、安全地接触蒲寿庚之子蒲师文,并验证其立场?

当赵昺谈及此行的伪装身份(色目商队)和接触蒲师文的困难(蒲家戒备森严,蒲寿庚多疑狠辣,贸然接触极易引起怀疑)时,眉头紧锁。

一直恭敬倾听的陈宜中,浑浊的老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他沉吟片刻,枯瘦的手指在粗糙的桌面上无意识地划着圈,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老吏断狱般的精准:

“公子…老仆…陈乙以为,欲近蒲师文,强求不如引其自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