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市井捕风(2/2)
“明白了,公子。”阿卜杜勒心领神会,无非换个鱼饵钓鱼。
“还有。”赵昺补充道,“那位保定府的张公子,进京也有些时日。年轻人,初到繁华大都,岂能枯坐?把你的精力分一部分给他。”
“带他好好领略大都的风光!酒肆、勾栏瓦舍,哪里热闹,哪里销金,就去哪里。”
“让他玩得尽兴,花得痛快。务必让他觉得,你这阿卜杜勒大哥够朋友,够意思。”
阿卜杜勒脸上露出心照不宣的笑容:“公子放心!这等招待纨绔子弟的差事,鄙人最在行!保管让那张公子乐不思蜀,把鄙人当做知己!”
“嗯。”赵昺点点头,“去吧,谨慎行事。”
阿卜杜勒躬身告退,室内只剩赵昺一人。
他并未停留,迅速起身,走到内室。
那里早已备好一套,不起眼的深灰色棉布袍服和一顶宽檐斗笠。
他利落地换上,宽大的斗笠遮住了大半面容,形象从一个沉稳的商行账房先生变成了一个寻常的行脚商。
推开后门,赵昺的身影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大都黄昏熙攘的人流中。
他脚步沉稳,目标明确,穿街过巷,避开繁华的主干道,专挑僻静的小路行进。
目的地是他在大都城中精心布置的,另一处巢穴。
一处以西域色目商人名义经营的小型“杂货铺”。
这处据点,赵昺在保定府,早已私信南洋陈老倌,提早暗中布置。
以正常商贾的身份潜入大都,扎下根来,此处据点安排比一行人进大都的时间,还早上半月。
铺面不大,主要售卖些从西域或南洋来的普通香料、干果、小工艺品,利润微薄,毫不起眼。
但它的真正价值在于位置和人员,位于鱼龙混杂的南城坊市,紧邻着几家生意兴隆的酒肆、茶寮和勾栏瓦舍。
铺子的掌柜和伙计,都是精挑细选、善于交际、口风极严之人。
他们的日常任务,就是泡在附近的酒肆茶寮里,与各色人等攀谈,从贩夫走卒、落第文人、小吏衙役、乃至喝醉的禁军士兵口中,捕捉那些流传于市井、却往往折射着朝堂风向的流言蜚语、轶闻秘事。
他们不主动刺探,只做信息的被动接收器和筛选器。
这条看似不起眼的草根情报线,往往能获得官方渠道难以触及的、原生态的信息碎片。
赵昺绕到杂货铺的后巷,在一个不起眼的木门上,有节奏地叩击了三长两短。
门悄无声息地开了一条缝,一个面色黝黑、眼神精明的色目人面孔闪了出来。
看到斗笠下的赵昺,眼中闪过一丝激动和敬畏,随即恭敬地将他让了进去。
门在身后轻轻合上,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赵昺摘下斗笠,露出一双在昏暗室内更显深邃锐利的眼睛。
“公子!”掌柜的低声行礼。
“嗯,”赵昺微微颔首,声音平静无波,“把最近听到的风,尤其是关于宫里、忽必烈几位儿子的动静、还有各派勋贵的,都说说。”
窗外,春大都的暮色渐渐地笼罩下来,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掩盖着无数涌动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