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弱宋铁血郎 > 第3章 西入川蜀

第3章 西入川蜀(2/2)

目录

他端起手边温热的茶盏,轻轻啜饮一口,待二人说完,才缓缓放下茶盏,目光如炬地看向文天祥:“文相公,江南、闽粤,确为义士云集之地,孤岂能不知?然,孤更不愿看到——再有第二个襄阳!”

“襄阳”二字,如同投入滚油的水滴,瞬间在文天祥心中炸开!

他脸色陡变,一股难以遏制的怒火直冲顶门,厉声喝道:“吕文焕?!此獠万世之贼臣!背主求荣,引狼入室,死不足惜!官家何以提及此贼!”

他仿佛又回到了昔日首次被俘时面对吕文焕劝降的场景,那种刻骨的鄙夷与愤怒再次喷薄而出。

赵昺并未试图打断文天祥的怒火,待其稍歇,才平静地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敲在众人心上:“文焕守襄,六年有余,古之名将亦罕有其匹。然,势穷援绝,力不能支,遂失臣节。后世议者,动辄冠以‘叛逆’之名。试问……”

他目光扫过文天祥和陈宜中,带着一丝冰冷的锐利,“自襄阳之后,沿江诸郡,可有能坚守六日者乎?”

不待二人回答,赵昺的声音带着沉重的力量继续剖析:“当年元虏‘筑堡围城,水陆阻援’,汉水断绝,襄阳已成孤岛。城内粮草耗尽,衣甲无着,薪柴断绝!百姓‘撤屋为薪,缉麻为衣’,乃至‘易子而食’!守军以瓦石为兵,战意虽存,气力已竭!此等绝境,根源何在?”

他猛地提高声调,直指核心:“皆因奸相贾似道!欺君罔上,隐瞒军情!扣押前线告急文书于临安,自身却在西湖画舫笙歌宴饮!更有甚者,竟处死透露前线实情的宫女!隔绝内外,坐视孤城血尽而亡!吕文焕最终开城,非为荣华,实是不忍襄阳步樊城后尘,举城尽遭屠戮!他,不过是想保全一城生灵!”

见文天祥嘴唇翕动,似有反驳,赵昺抬手止住,洞悉其心般说道:“至于他后来为元虏前驱,攻伐故国……此乃其愤恨宋廷昏聩无能,自暴自弃,行报复之举罢了。其行可诛,其情……或亦有可悯之处。”

他话锋一转,挥袖将这个话题彻底终结,“此人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孤今日提及,非为他辩白,只为说明一事……”

赵昺站起身,目光灼灼,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重新回到川蜀之议:“孤决意入川,必赴凌霄城!此城自筑城始,抗元至今,已历二十六载寒暑!城中军民百姓,万众一心,矢志不渝!其城本身,即为抵御蒙元‘斡腹之谋’而建,扼守川滇咽喉,乃川蜀山城防御之脊梁!其象征意义,便如同文山公你在大都狱中不屈之精神!皆为汉家不屈之魂!”

他声音铿锵有力,如同战鼓擂响:“欲举抗元大旗,重聚人心,非此等历经血火淬炼、百折不挠之地不可!江南、闽粤,固然重要,然根基未稳,易遭元廷重兵围剿。凌霄城,便是孤选定的根基之地!一面永不倒下的旗帜!唯有在此站稳脚跟,方能徐图江南,联络闽粤,进而……逐鹿中原!”

赵昺这番剖析,将襄阳惨剧的深层原因与凌霄城的战略价值、精神象征紧密结合,既有冷酷的现实分析(贾似道误国、江南易攻难守),又有炽热的精神感召(二十六载不屈、汉家之魂)。

文天祥张了张嘴,那句“川蜀难图天下”的论断,在赵昺对襄阳血泪的控诉和对凌霄城坚韧的推崇面前,竟一时难以出口。

陈宜中亦是默然,他“偏安一隅”的思维,在赵昺这充满进取与悲壮气息的战略蓝图前,显得苍白无力。

厢房内陷入一片沉重的寂静。

烛火噼啪作响,映照着文天祥紧锁的眉头、陈宜中复杂的眼神、阿卜杜勒深沉的思虑以及也儿吉尼那因“根基之地”、“永不倒下的旗帜”等词而越发炽热坚定的目光。

西入川蜀,奔赴那座坚守了二十六年的孤城凌霄……这盘棋,官家落子的胆魄与深意,已远超他们的预想。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