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弱宋铁血郎 > 第19章 南北隔阂

第19章 南北隔阂(1/2)

目录

对于孙老汉而言,本以为身处太行山麓,同是落草为寇之徒,山民之间大多秉持戒备。

未曾事情远比他预想的简单,简直成了顺水推舟,不费力劲的一件事。

那些被元廷重税压得喘不过气、逃入深山苟活的庄稼汉们,一听说是红巾军后人孙老汉相邀,又得知他已带人夺回了自家山寨。

不必再像他们那样蜷缩在阴冷潮湿的山涧石洞里,终日提心吊胆、食不裹腹、受那风吹日晒的苦楚,无不既惊且喜。

众人纷纷送上朴素的恭贺,对于明日山寨之约,几乎是拍着胸脯、满口应承下来。

本质上对他们这些心存本分善念的庄稼汉出身的人来说,能去一个有瓦遮头、且是熟人的地方相聚,已是难得的慰藉。

唯有去寻那伙北地来的匠户时,孙老汉才真正感受到了阻力。

他站在匠户们那依着山壁垒砌、烟火气缭绕的小寨子外,迎着对方审视中带着疑虑的目光,好一番解释。

当孙老汉按照赵昺的吩咐,隐晦地提到“劫掠了一批漠北溃匪的重物,需手艺精湛之人帮忙消化”,并小心翼翼地透露“不止您一家”也会到场时。

那领头的匠户汉子紧锁的眉头才略略松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沉吟片刻,终是缓缓点头应下了。

孙老汉这才松了口气,抹了把额头的细汗。

翌日午时,山寨里那间最大的木屋被腾了出来,这屋子平日兼具议事和居住共用之所,此刻特意地收拾一番。

几张略显粗糙却擦拭干净的木桌拼在一起,上面简朴地摆开了待客的宴席:

几位红巾军妇人起早采摘的各色山果,红的、青的、紫的,堆在藤编的篮子里;

还有也儿吉尼手下党项汉子们昨日猎获的野味——一只褪了毛的野雉烤得焦黄,几块肥瘦相间的獐子肉炖得软烂,散发出诱人的荤香。

虽远称不上丰盛,却已是山寨倾其所有能拿出的最大诚意。

赵昺虑事周全,深知党项汉子们那明显的色目人特征,在这样以北地汉人为主的山民聚会上,极易引起不必要的猜忌和紧张。

一早便已嘱咐也儿吉尼,让其麾下精锐尽数隐于寨外林中,或在寨墙暗处潜伏警戒,只留必要的哨位。

此刻,木屋内端坐于主位的只有赵昺与文天祥二人,神情平和,气度自若。

少年尉三郎则被安排在门口,如标枪般杵在那儿,腰杆挺得笔直,努力绷着一张严肃的脸。

今日俨然是一位如同祖辈尉迟恭一般,成了尽职尽责的“门神”模样。

孙老汉更是坐不住,搓着手,脖子伸得老长,几乎要把半个身子都探出那扇刚刚修葺好的矮木门洞外。

眼巴巴地望着寨门方向,焦灼又期盼地等待着今日客人的到来。

山寨里弥漫着一股混合了肉香、木柴烟气和淡淡期待的紧张气氛。

木屋内,食物的香气氤氲,却压不住那份等待的沉寂。

赵昺的目光落在面前简陋的木桌上,忽然轻声开口,打破了宁静。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身旁文天祥的耳中:“文公,可知北地汉人,最缺何物?”

文天祥抚须的手微微一顿,侧目看向少年主君沉静的侧脸。

他沉吟片刻,才缓缓答道:“公子此问…是指北地汉人当下求生之需,还是…抗元复国之志?”

未等回应,他仿佛已陷入沉重的追忆,自问自答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