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弱宋铁血郎 > 第39章 洛阳河辩

第39章 洛阳河辩(1/2)

目录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赵昺一行经数日奔波,终于抵达这座历经十三朝的古都。

他让也儿吉尼安排入城,休整一日再启程。

连日为避匪患、循驿道而行,人马皆疲,确需暂歇。

也儿吉尼于城中寻得一处僻静院落,众人遂下榻安顿。

入夜后,赵昺与文天祥由也儿吉尼护卫、尉三郎雀跃相随,同往洛阳街市而行。

为赶在亥时宵禁之前,他们直朝城中北市街坊而去。

那里漕运未绝、商肆尚聚,算是眼下洛阳城中最后一点繁华所系。

昔年象征权舆与盛世的东都,早已风华尽散。

自北宋降为西京,又历经金元易代之战乱,水利废弛,黄河频泛,民生日益凋敝。

从金朝命为中京金昌府,再降为元朝的河南府路治所,洛阳地位,一落再落。

几人缓步徐行,也儿吉尼警惕四顾,尉三郎却少年心性,不住张望周遭新鲜。

赵昺忽然开口,轻笑一声,对着身旁的文天祥问道:“文公,昔年赵宋立国,太祖本欲迁都于此,重振洛阳帝京气象。”

“然,终不敌久居开封的豫东将臣阻挠,他们享惯了汴梁富庶,皆惧再定鼎这四塞之地。”

他声音轻佻,试探问了一句:“若当年定都洛阳,可还会有日后居安忘危之祸?”

文天祥闻言一时默然。

此事关涉太祖、太宗两朝旧论,他不得不慎重回应。

抬眼望向身前少年官家的背影——更遑论,这位可是太祖嫡脉啊,此话怎可轻答?

久久未闻回应,赵昺再次轻笑一声,似自问又似慨叹:“太祖生于洛阳夹马营,此地亦是吾祖辈赵弘殷建功立命之圣土。他心系此豫西古城,自是常情。”

“然,藉关河之固,北凭邙山黄河、以太行扼守幽云之地,节节抵御北方辽国铁骑。”

“怎不比一马平川的开封更为有利?何错之有?”

“可笑满朝文武沉溺东京汴梁之安逸,早忘居安思危之义……走吧,文公。”

他语声渐冷,如浸秋夜:“靖康之耻,在立朝之日就埋下了种子。”

“随吾看看,这千年神都,如今还剩几分魂魄。”

说罢,赵昺加快脚步,直向北市行去。

文天祥望他背影一眼,心绪翻涌,终是急步相随。

众人尚未行至北市街口,空气中已隐隐传来骆驼粪便的腥膻与断续的铜铃声响。

因靠近漕运新潭码头,货物往来不绝,竟仍存几分“铜驼暮雨”的旧时风致。

赵昺一行沿铜驼大街缓步而行,驼铃摇曳,尉三郎手捧刚买的胡饼,一边啃嚼,一边四下张望,掩不住满面雀跃。

他凑近赵昺身侧,含糊说道:“公子,这儿还挺热闹!比咱们前些天经过的那些城强多了,总算有点人烟气儿!”

“三郎,可知此城原本叫作洛阳。”赵昺望着眼前铜驼荆棘、暮雨萧条的残景,轻声解释道,“居天下之中,自古号称‘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

“啊?”尉三郎嚼到一半的囊饼顿时停住,他挠头讪笑:“公子这话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俺看也就是些色目人拉骆驼做买卖,叮叮当当有点人气罢了……”

“尉小子,公子岂会骗你?”文天祥在一旁肃容,接口说道:“你眼前所见,不过是当年繁华的万分之一。”

见自家师父文公说得郑重,尉三郎嘿嘿一笑,忙向赵昺赔礼:“公子别怪,俺乡下人不懂这些,瞎说八道!”

赵昺朗声轻笑,摇了摇头道:“你所说并无错处,何必道歉?天下人若都如你这般憨直坦言,才是太平气象。”

他转脸看向身旁这位南宋状元,语气温和却深含意味:“文公,何必要求市井百姓皆如陆放翁那般‘只愁又踏关河路,荆棘铜驼使我悲’的心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