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孤城血脉(2/2)
僰人硬汉的声音在堂内回荡,带着山野的质朴与决绝。
“好!”
赵昺的回应,干脆利落,掷地有声。
看着阿大眼中那不容置疑的坚定,他的心中亦是激荡。
人家已将话说到这个份上,一片赤诚,岂能辜负?更何况,他确实需要借助僰人对山地的熟悉与这份悍勇来平定西蜀。
听到这声肯定的“好”字,阿大紧绷的身躯才松弛下来,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充满干劲的笑容。
他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退回到也儿吉尼身侧,忍不住抬头,看了看身边这位比自己高了半个头、煞气凛然的党项汉子。
想起之前攀崖时的互相扶持,不由得“嘿嘿”笑出了声,那笑容里,充满了找到同道、找到方向的踏实与快意。
也儿吉尼虽未言语,但看着这位僰人汉子,向来冷硬的嘴角,也几不可察地微微牵动了一下。
在阿大退下之后,赵昺并未立刻继续议事,反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他微微垂首,目光落在跳跃的炭火上,眉头微蹙,好似在权衡着什么至关重要的事情。
突如其来的静默,让堂内众人一时面面相觑,不知这位少年天子意欲何为,却也不敢出声打扰,只能耐心等待。
直到一块炭火“噼啪”一声爆开,溅起点点火星,赵昺才被惊醒般,抬起目光,很快就恢复了之前的清明与决断。
“也儿吉尼。”
听到自己名字,早已做好辞行准备的也儿吉尼立刻应声出列。
他的脸上难免带着几分即将离别的不舍与凝重,拱手听令。
然而,赵昺接下来的命令却出乎他的意料。
“你带着党项弟兄们,与阿大一同回到僰人村寨。”
也儿吉尼闻言,微微一怔。
赵昺继续道:“朕,要你带着党项弟兄与阿大,一起合力将我们来时的那条后山悬崖路径,好生休整、加固,至少要确保它能稳定通行,而非一次性的险途。”
听到不是立刻分别,而是还能在离去前为官家、为这座城池再做些实事,也儿吉尼脸上的不舍被振奋取代。
他立马挺直腰板,脸上恢复了一贯板正与坚毅,朗声应道:“诺,官家。”
安排完这件事,了却一桩心事。
赵昺这才将目光正式转向堂内的冉氏与郭氏族人。
他先是缓缓起身,离开座位。
走到大堂中央,迎着冉琎、冉璞兄弟以及几位郭氏族老凝重而期盼的目光。
“诸位,如今城中百姓在此寒冬来临之际,只怕是生存维艰,裹腹艰难。”
“时下天寒地冻,外有元军层层围堵。若想从山下大规模运粮上山,无异于痴人说梦的想法。”
“朕才提议修建那条险峻山路,以便日后依托那处鞑子不曾发现的道路,想法子运送一些粮草辎重上来。”
“而今凌霄城,城防各处的守备如何?劳烦与朕说道一番。”
冉琎兄弟与几位郭氏族老听到官家问话,脸上皆露出深有同感的苦涩,忍不住摇头叹息。
冉琎作为长宁知军,替众人出列发言,声音带着疲惫与无奈。
“官家明鉴,正如您所言,严冬越是深入,城中存粮便越是捉襟见肘。”
“如今,百姓大多一日仅能一餐,甚至是稀粥度日。”
“城中仅存的粮食,都是先供给守城的长宁军士卒,确保他们尚有余力应对元军可能的突袭。”
随后,冉琎把议事谈及到城防这块,语气才稍显硬气。
“至于城防,官家毋须过度担忧。”
“进城的主道只有一条古道,宽仅一尺有余(三十多厘米),昔年修筑时便是故意不铺宽石板,反而比照马蹄大小,嵌满了不规则石块。”
“如此,当鞑子要驱使驮马拉拽攻城器械上山时,便可随时撬动部分石块,令其马蹄陷落,寸步难行。”
“另一条上山的路,则需要绕过四十八道拐,一侧是陡壁,另一侧是深渊,只需十余名勇士扼守关隘,鞑子便难越雷池半步。”
“他们的远程武器难以施展作为,即便想靠近了搏命,也只能排成一字长蛇,逐个上来送死。”
说到此处,他脸上的那一丝硬气又被沉重的困境压垮,忍不住谈及城中百姓的艰难。
“城防暂时无虞,可因这粮食短缺……多少年了……”
“城中的百姓困苦至此,为了节省口粮,许多人家……许多人家连子嗣都不敢轻易诞下……”
这一句,带着血泪的无奈,不仅狠狠敲在赵昺的心上,也让一旁静立的也儿吉尼与刚刚找到归属感的阿大浑身一震,面露骇然与悲愤。
易子而食或许尚未发生,但这“不敢生子”的绝望,其残酷程度,丝毫不遑多让。
这座孤城的坚守,付出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更为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