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蜀策(2/2)
“你可知道,凌霄城中百姓,因粮秣短缺,生存维艰,如今连子嗣都不敢轻易生下。”
“朕的这个天子,若连子民繁衍后代的底气都给不了,脸上还有什么体面可言?”
言及此,赵昺显然不愿这尚无法彻底解决的难题过多困扰刚刚抵达的柳娘。
话音落下片刻,便主动移开话题,转而问道:“蜀地之困,犹如铁锁横江。柳姑娘,你这一路自江南至僰寨,穿州过府,可曾看出些什么?”
“对于如何撬动这西蜀僵局,又有何想法?”
他将问题抛出,目光重新落回柳娘身上,带着征询与思索。
窗外,山风掠过竹林,沙沙作响。
柳娘闻言,神色一正,先前那份轻松悄然敛去。
她略一沉吟,清澈的目光迎向赵昺,声音清晰而沉稳。
“官家垂询,奴家一路行来,确有些粗浅观感,权当抛砖引玉,供官家参详。”
她定了基调,继而条分缕析:“如今蜀地局面,可谓积重难返。元军以重兵屯驻要冲,分兵把守,箍住了几处要塞州府。”
“尤其自崖山噩耗传来后,蜀中最后一点抵抗的星火也近乎熄灭,人心离散,非一日之寒。”
她的语气带着沉痛,提及那场绵延二十余年的惨烈战事。
“尤其是川东、川北,自钓鱼城之战始,历经数十载拉锯,城池屡毁屡建,终至倾颓。”
“良田化为焦土,百姓或死难,或逃徙,十室九空绝非虚言。昔年天府之国,千万户口的盛景,如今……恐已不及半数,且多是老弱妇孺,壮丁百不存一。”
“许多州县,已然是狐兔出没的无人之境,官府的政令在那里,怕还不如山间一声鸟鸣传得远。”
讲完川蜀汉地的惨状,柳娘话锋一转,指向元廷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带。
“然而,元军势力,主要在于控制城邑与交通要道。”
“在蜀地广阔山野,尤其是川西、川北的藏、羌、彝各部之地。”
“他们凭借地利,依托土官、蕃酋自治,避居高地山林,与元廷大抵是相安无事。”
“其力未为元用,其心亦未必归附。”
赵昺平静地听着柳娘的侃侃而谈,与一旁越听越显诧异的也儿吉尼不同,他早知这位文丞相长女胸有韬略,不输男子。
昔日在大都与她相互配合,助其一家逃离囚笼时,便已窥见一二。
柳娘见官家未发话点评,只是目光灼灼地看着自己,便知是让她继续。
她将目光拉回眼前,意味深长地说道:“至于这僰人,与其他避居深山的部族相比,算是与外界、与州府尚有往来的。”
“他们熟悉山险,性情悍勇,且……显然,如今对官家您抱有一定的善意。”
“这或许是如今这死寂蜀地中,为数不多,尚且活跃,并可引为援手的力量。”
她微微一顿,总结道:“故以奴家陋见,欲破蜀地僵局,或不在元军重兵把守的城池。而今吾等力量更是力有未逮,民生更不堪再受战火。”
“关键在于‘活水’与‘缝隙’。”
“活水,是外援与物资,或许可借江南商行之力,尝试以贸易之名,经隐秘山道输入蜀地,哪怕杯水车薪,亦是希望。”
“缝隙,便是这些元廷统治不及的山林与部族。若能善加联络,晓以利害,使其成为我之耳目、屏障,甚至奇兵,则这盘死棋,或能觅得一线生机。”
柳娘言罢,静静看向赵昺。
她深知,这些只是思路,具体施行千难万险,但她已将沿途观察与思考,尽数呈于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