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弱宋铁血郎 > 第171章 白帝入彀

第171章 白帝入彀(1/2)

目录

白帝城是一座临江的城池。

它北接扼守陆路咽喉的子阳城,东连地势开阔的下关城,三城互为犄角,构成了一套纵深一体、城城相护的严密防御体系。

其中,位于瞿塘峡口、地势最为平缓的下关城,驻扎了此处绝大部分的元军兵力;

而真正三面环江、名声在外的白帝主城,反倒因天险自成屏障,只驻有少量水师;

至于雄踞于鸡公山前坡、地势高峻的子阳城,扼守着通往这套防御体系的唯一陆路门户。

赵昺安坐于一辆不起眼的马车之内,身旁便是那位被割断声道、双手缚于身后的速哥。

李庭芝恢复昔日的装束,骑马并行在侧。他们身后,是八千经过精心伪装的长宁军与西南夷军将士,皆换上元军衣甲,打着速哥的万户大纛旗帜。

队伍最前方,则是二千余名章广寨骑兵儿郎,他们扮演着先锋和仪仗的角色。

这支“元军”,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进了约莫一周左右的时间,终于抵达了子阳城下。

城头守军远远望见那面熟悉的万户大纛,以及簇拥在侧的“南道宣慰使李忽兰吉”的旗号,不敢有丝毫怠慢。

驻守此地的元军百户更是亲自下城,毕恭毕敬地命人洞开城门,迎接“上官”入内。

李庭芝端坐马上,对那百户殷勤的问候只是微微颔首,神色倨傲,尽显高官气派。

为打消对方最后一丝疑虑,他示意驾车的兵卒掀开车帘一角,恰好让那百户窥见车内正闭目端坐、沉默不语的速哥。

这番做派,加之速哥“不愿搭理人”的沉默姿态,在守军看来,反更像是位高权重的万户大人对此地不屑一顾。

疑虑尽去,大军堂而皇之地穿门而入。

李庭芝毫不耽搁,入城后马不停蹄,直接引领大军穿过子阳城,朝着核心防御所在的下关城方向疾行。

大军经过雄峙江畔的白帝城时,赵昺才轻轻掀开车帘一角。

他的目光越过江面,深深地望了一眼那座在晨雾与江涛中若隐若现的千古名城。

百感交集,“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轻快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烽烟里,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怆与“夔府孤城落日斜”的苍凉,此刻却如同江涛般拍打着他的心房。

而比诗篇更沉重的,是沉淀于此的江山社稷之重——刘玄德在此临终托孤,将那摇摇欲坠的汉室国运与未成年的幼主,尽数交到诸葛孔明手中。

那一声“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嘱托,何其沉痛,何其决绝。

江水东去,淘尽英雄。

淘不尽这浸透在砖石中的文脉、忠魂与千钧重托。

他缓缓放下车帘,将那座城与万千思绪一同关在窗外。

刘玄德当年托孤寄命,是为存续汉祚。

如今,历史仿佛一个轮回,此刻轮到他在这片土地上,承担起延续国祚、复兴华夏的沉重使命。

当大军浩浩荡荡行至下关城下,驻守此地的蒙古万户早已得到消息,亲自在城门口躬身相迎。

他虽身为万户,但面对“南道宣慰使李忽兰吉”和“重庆府宣慰使速哥”这两位位高权重的上司,姿态放得极低。

李庭芝端坐马上,不等对方开口,便扬起马鞭,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倨傲语气直接下令,甚至懒得询问对方名讳:

“即刻传令,召集三城所有千户、百户,点齐麾下兵马,至校场集合!”

“本官奉枢密院密令,要即刻点验兵员,不得有误!”

这道命令来得突然且强硬,那蒙古万户脸上闪过一丝犹豫。

如此大规模的点兵,为何事先毫无风声?他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那辆静默的马车,试探着问道:“宣慰使大人,此事……是否需先请示一下速哥将军?”

“嗯?!”李庭芝脸色一沉,声音陡然转厉,马鞭几乎要点到对方鼻尖。

“你是在教本官做事,还是怀疑枢密院的命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