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南北风起(2/2)
此人不仅统军有方,战功赫赫,更难得的是谦逊低调,当年灭宋之不世奇功,他亦能“口不言功”,归朝时行囊简陋。
此后平定漠北昔里吉之乱,稳定后方,更是功在社稷。
在忽必烈看来,东南之事,虽显诡异,多半仍是前宋余孽作祟,有伯颜出马,定可犁庭扫穴,不足为虑。
他不再多言,重新举起酒杯。
伯颜见状,立刻躬身,双手捧起自己的酒碗,与御座上的大汗,隔空郑重一碰。
忽然,御座之上,忽必烈有些无奈飘下一句,“此趟南下,把朕那不成器的九儿脱欢带上,整日里在大都也没个正形,幼鹰也要飞出去打猎,好日后到了自个的封地,也懂得该如何治理。”
捧着酒杯的伯颜,听到此话……咽在喉咙的酒液差点没喷出来,这打个仗怎么又要给个陛下带孩子呐!?
延春阁内,酒气与杀意,悄然弥漫。
万里之外,嘉定路平章政事府邸。
一处暖阁厢房内,炭火哔剥,却驱不散立智理威眉宇间的凝重与寒意。
他手中捏着一封刚送达不久的书信,指节因用力而有些扭曲,正是南道宣慰使李忽兰吉关于僰王山剿匪事宜的呈报。
信中所言,与先前探马回报并无二致:贼寇依仗山林,行踪诡秘,剿捕极为困难,恐需待开春雪融之后,方能彻底平定云云。
对于李忽兰吉的判断,立智理威内心深处是愿意相信的。
对方是蜀地公认的宿将,威名赫赫,征战多年鲜有败绩,其论断自然有其依据。
然而,真正让他坐立难安、心神不宁的,并非眼前的战事。
而是战事平息之后,那封必须呈送大都的奏章该如何书写!
足足万余探马赤军折损在僰王山!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更非可以轻易遮掩的败绩。
此事一旦上达天听,必然震动朝野上下,且又是发生在东南那边败事不久。
若将责任尽数推诿到李忽兰吉身上……立智理威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此法看似能暂时撇清自己,但李忽兰吉在蜀地根基深厚,军中威望极高。
如此行事,必然引得蜀地上下官吏侧目、军心离散。
日后自己还想在这蜀地立足,只怕是举步维艰,谁还会看得起一个遇事便推卸责任的上官?
可若是一力承担下来……想到那可怕的后果,立智理威便觉一股寒气从脊椎升起。
问责、罚俸或许还是小事,但这无疑会成为他仕途上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一个致命的劣迹。
他日若想调回中枢,谋求更高职位,此事便会如同梦魇般被对手反复提及,成为阻挠他晋升的绝佳借口。
“唉!”一声压抑不住的叹息在暖阁中响起。
立智理威颓然靠在椅背上,只觉得左右为难,进退维谷。
怎么选,似乎都落不到好处。
“真是时运不济……”他喃喃自语,脸上写满了懊恼与无奈,“怎么偏偏就让本官摊上了这等棘手之事!”
他只觉自己运气背到了极点,仿佛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与他作对。
却不知,他所以为的“运气不佳”,仅仅是一场更大风暴降临前,吹向他这片屋檐的第一缕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