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弱宋铁血郎 > 第180章 火器再现

第180章 火器再现(1/2)

目录

赵昺带着陈老倌离开喧嚣的码头,并未直接返回重庆府内。

而是命人备好车马,第一站便直奔正在加紧修缮的钓鱼城。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让这位如同亲人般的恩公,亲眼看看自己麾下将士与百姓共同创造的成果。

一路上,他兴致勃勃,侃侃而谈……

从奇袭重庆到智取白帝,从整军经武到安抚流民,言语间充满了少年人特有的、在亲近长辈面前按捺不住的展示欲。

陈老倌听着赵昺的讲述,看着他神采飞扬的模样,心中那份自豪感油然而生,愈发膨胀。

他只觉得当初在崖山那片绝望的海域中,凭着一点朴素善心救起的少年,竟真能成长至如此地步,搅动天下风云。

他不禁回想起昔日在那海边石屋内,所见那“鱼鳞落碗”的奇异景象与古老的疍家谶语。

心中对此越发笃信不疑——身旁这位少年官家,定然是天命所归的真龙!昔日的海难,不过是幼龙初潜深渊时,必经的一番小小风浪磨砺罢了。

马车内,一同随行的文柳娘安静地聆听着,目光始终柔和地落在赵昺身上。

然而,与陈老倌纯粹的欣慰与自豪不同,她心中萦绕的,是另一番更为细腻复杂的心绪。

新年伊始,这位谈笑间便能决定一方局势、谋划千里之外的少年官家,按虚岁算,也不过将将十二岁的年纪。

她钦佩他年少有为、智勇兼备固然是真,但更多的,却是一丝难以言喻的怜悯与心疼。

这个年纪的孩童,本应在父母膝下承欢,而他却已背负起山河破碎的重担,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他的生母俞修容,自临安沦陷后便音讯全无,生死不明;视他如己出的养母杨太后,更是在崖山那场惨烈的终局中,毅然投海殉国。

深宫内苑之中,昔日种种蝇营狗苟、暗流汹涌,有过大都内苑宫女经历的文柳娘是能猜测到一二。

对于那位素未谋面的俞修容,她不敢妄加揣测其遭遇,只能在心底默默祈愿,盼其尚在人间,能有母子重逢、承欢膝下的那一天。

也好弥补这位少年君王内心深处,那份不为人知的孤寂与缺失。

马车,继续在崎岖的山路上微微颠簸。

车内,赵昺的意气风发,陈老倌的与有荣焉,与文柳娘那隐藏在微笑下的淡淡忧思,交织成一幅复杂而真实的情感画卷。

钓鱼城的轮廓,已在前方山峦间渐渐清晰。

赵昺的到来,如同给寒冬中奋力修缮城墙的军民注入了一股暖流。

虽值新春佳节,无法与家人团聚,心中难免酸楚,但想到守护家园的大义,无人有所怨言。

更何况,这位少年官家早已派人将足额的粮食分发到他们家中,确保亲眷能过个安稳年。

再看他身上那件与自己身上相差无几、打满补丁的棉袄。

“与民同甘共苦”这句话,在这位天子身上,并非虚言,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不过,此刻赵昺的心思并不在这些感慨上。

他指着城头那些因缺乏火药而显得残破寂寥的铁火炮,对身侧的冉平介绍道:

“冉将军,朕已请陈伯设法从南洋与江南秘密购置了一批硫磺与硝石。”

“数量或许不多,但支撑几场守城之战,应当绰绰有余。”

冉平闻言,精神大振,立刻抱拳,声音洪亮地禀告:“那真是太好了,官家!”

“有了这些火器之胆,日后元军若敢来犯,末将定保合州城固若金汤,让他有来无回!”

陈老倌望着城头忙碌的搭建景象,耳朵却一点都不落下官家与将领的谈话。

见时机差不多,他适时插话,语气带着完成任务的欣慰,也有一丝松懈后的疲惫。

“官家,您让老头我采买的这些东西,确实不易。都是私下里零散收购,小心躲避官府耳目,那价格,都快赶上盐价了。”

他略微估算了一下,“二十三艘船,拢共也就运来了大概两百石左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