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文豪:我什么都略懂一二 > 第125章 《第四十号交响曲》

第125章 《第四十号交响曲》(2/2)

目录

他缓缓踱步到窗前,望着庭院里积雪覆盖的、形态各异的盆景,目光却仿佛穿透了时空,落在了另一个遥远的世界。

仅仅依靠网络上的口诛笔伐,或许能赢得一时的声势,却难以从根本上瓦解那种建立在西方中心主义之上的文化优越感。

对方倚仗的,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交响乐体系,是他们认为在音乐复杂性与思想深度上的“制高点”。

要打破这种偏见,最有力、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在他们最得意的领域,用他们所能理解并尊重的“语言”,创作出超越他们、至少是足以与他们最杰出作品比肩的音乐。

一个念头,如同破开冰层的春芽,在他心中清晰而坚定地萌生——他要写一首交响曲。

一首属于大秦的、能够响彻世界音乐殿堂的、足以让所有傲慢者闭嘴的交响曲。

思路既已明晰,行动便有了方向。

斯语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眼前这场必须赢下的“正面攻坚战”上——创作一首能够有力回击莱斯特傲慢言论的西方范式交响曲。

在他的脑海中,前世那些浩如烟海的交响乐经典名录飞速闪过,他需要选择一首最合适、最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作品。

贝多芬的作品固然宏伟深刻,但其中蕴含的与命运抗争的哲学思辨,或许需要更多的文化背景铺垫。

柴可夫斯基的旋律感人肺腑,但其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与斯拉夫式的忧郁,可能与当下所需的、更具普世性和“古典”纯粹性的诉求略有偏差。

他需要一首既能充分展现交响乐复杂精妙的结构与深邃情感,又相对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听众直观感受其伟大,同时还能在技巧和乐思上令人叹服的作品。

最终,他的选择落在了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K.550)上。

这首被后人誉为莫扎特“三大交响曲”之一,甚至有人因其戏剧性的张力和略带阴郁的激情而称之为“浪漫派先声”的作品,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它没有庞大的编制(莫扎特时代的古典乐团编制,相较于后来的浪漫派乐团更为精简),没有标题音乐的具象描绘。

却以其无与伦比的旋律天赋、精密的动机发展、丰富的情感层次和完美的形式结构,屹立于交响乐文献的巅峰。

尤其是那开篇便直击灵魂、几乎人尽皆知的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由中提琴不安的节奏铺垫后,小提琴奏出的那带着一丝哀伤、一丝焦虑、却又无比优美流畅的g小调旋律,拥有瞬间抓住听众心灵的魔力。

这种在严谨古典形式框架下迸发出的、近乎本能的、天才的乐思,正是对“高级音乐”最生动的诠释。

而整部作品在g小调与降b大调之间的转换,所营造出的从阴郁到短暂光明、再到更深沉挣扎的情感起伏。

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足以证明交响乐绝非冷冰冰的音符堆砌,而是人类复杂情感的极致表达。

更重要的是,选择莫扎特,选择这首《第四十交响曲》,本身就是一种姿态。

莫扎特是地球西方古典音乐公认的、无可争议的巨擘,其作品代表着欧洲音乐最纯粹的“维也纳古典主义”精华。

用这样一首根正苗红、艺术成就极高的经典之作来回应,其分量和说服力,远比选择一首更具民族特色或先锋实验性的作品要来得更直接、更无可挑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