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讲座,连环来电(1/2)
帝都音乐学院最大的音乐厅内,座无虚席。
不仅本校的师生几乎全员到场,许多闻讯赶来的音乐界人士、媒体记者,甚至其他艺术院校的教授和学生也挤满了过道。
斯语的名字,加上“新交响”这个热门话题,让这场讲座备受瞩目。
灯光聚焦在讲台上。
斯语穿着一身简约的深色西装,身形挺拔,面容平静地站在话筒前。他没有携带厚厚的讲稿,只有一杯清水和操控演示文稿的遥控器。
“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
他的开场白简洁至极,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正题。
“今天我想探讨的,是民族音乐在当代的表达可能。我们常听到‘新交响’、‘国乐创新’这样的词,但究竟何为‘新’?又如何‘创’?”
他操作遥控器,背后的大屏幕上显示出讲座的主题:
从“形”到“意”——民族音乐现代化表达的路径探索。
“……简单地给二胡加上电声,或者在交响乐中加入几件民族乐器,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新鲜感,但这并非创新的核心。”
他的声音平稳,条理清晰,开始阐述他准备好的框架。
台下的听众,无论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还是充满求知欲的年轻学生,都凝神静听。
有人飞快记录,有人若有所思。
当讲到“深挖传统的‘根’”时,他播放了《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版的片段。
悠扬的旋律流淌而出,仿佛将人带入那个静谧而富有诗意的夜晚。
音乐停止,斯语环视台下,缓缓说道:
“我们追求的不是皮相,而是风骨。不是将古曲换个包装,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意境与精神。就如同……”
他略微停顿,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表达,几句意境悠远的诗句自然而然地流淌而出: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句一出,台下微微一静。
许多文学修养深厚的教授和学生们眼睛瞬间亮起!
这两句诗,画面感极强,意象空灵曼妙,将月光下江边景色的朦胧、清冷、静谧描绘得淋漓尽致,完美契合了刚才《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意境!
“这诗句……绝了!”一位中文系的老教授忍不住低声惊叹,“言吾?不,不对,这风格……难道是斯语先生自己的?”
“他从哪里引用的?我怎么没印象?”旁边的同事也一脸困惑,随即被诗句本身的美所吸引,“但这形容,太贴切了!”
斯语并未停顿,继续他的论述。
随着讲座的深入,当他谈到音乐中“留白”的重要性,谈到东方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妙处时,他又仿佛信手拈来般吟道: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言一出,更是引发了台下小声的议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