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文豪:我什么都略懂一二 > 第154章 唇枪舌战

第154章 唇枪舌战(1/2)

目录

信函的内容,是正式邀请他,以“国际知名作曲家、文化学者”的身份,参与下个月在巴黎总部举行的一场关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艺术创新”的高级别论坛。

并希望他能就“东方音乐美学在世界语境下的表达与传播”做主题发言。

又一个全新的、国际性的舞台,正在向他敞开。

斯语的指尖轻轻拂过信纸上凸起的徽章印记,眼神平静无波,唯有深处,一丝极淡的、属于挑战者的锐光,一闪而逝。

他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文明的回响与对话。

眼前的波澜,不过是这宏大画卷中,一抹必然存在的色彩罢了。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庄严肃穆的会议厅内,关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艺术创新”的高级别论坛正在进行。

与会者来自全球各地,皆是文化、艺术领域的顶尖学者、艺术家和政策制定者。

大秦联邦此次亦有多位德高望重的文化界前辈受邀出席。

斯语坐在席间,神情淡然,与周围一些正襟危坐的代表形成鲜明对比。

他听着台上台下各种语言的交流,感受着其中微妙的文化张力。

论坛伊始,在自由讨论环节,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便迅速凸显出来。

一位来自欧罗巴的资深评论家,带着某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率先发难:

“……我们必须承认,许多非西方地区的‘非遗’项目,其艺术价值更多体现在‘活化石’般的史料意义上,与现代审美和生活方式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保护是必要的,但创新?我持保留态度,过度的现代化包装恐怕会使其失去本真。”

此言一出,几位大秦前辈顿时面露不虞。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学者,扶了扶眼镜,毫不客气地反驳:“阁下所言,恕我不敢苟同!‘本真’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标本!

我们大秦的文化传统,从来都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失去了与时代对话的能力,那才是真正的死亡!”

另一位戏曲理论家也接口道:“东方美学讲究‘神韵’而非‘形骸’,我们的创新,是把握其精神内核,用当代的语言去表达,这并非背叛,而是生命的延续!”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

西方代表多强调“原汁原味”的保护和学术研究价值,而大秦的前辈们则力陈“活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性。

气氛一度有些紧张。

斯语安静地听着,并未急于加入争论。

他明白,在这种层面的交锋中,空泛的理论争执往往难分高下,真正有力的,是能够说话的作品。

轮到主题发言环节。

几位代表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和艺术家依次上台,阐述各自的观点和实践。

终于,主持人念到了斯语的名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