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历史(2/2)
讲座当天,盛况空前。
斯语没有重复巴黎论坛的内容,而是结合自己在星辉求学的经历(尽管他大部分时间并不在校),更侧重于探讨青年艺术学子如何寻找自己的声音,如何在打牢传统根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言辞精炼,依旧没有太多情绪渲染,但其中蕴含的关于坚持、探索与格局的思考,却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年轻学子。
“……艺术的路径漫长,愿诸位都能找到那条,既能通往自己内心,也能与世界对话的路。”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成功点燃了许多学生心中的创作热情。
离开礼堂,斯语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拐向了学校的图书馆。
喧闹被隔绝在身后,图书馆内依旧保持着知识的宁静与肃穆。
他径直走向历史类书籍的区域。
这是他为自己定下的功课。
音乐、文学、甚至部分科技,他都可以借助地球的记忆宝库,但蓝星大秦以及这个世界具体的历史脉络、细节事件、人物传记,是他知识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
深入了解这片土地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对于他未来无论是创作《洪荒》这类宏大题材,还是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文化基因,都至关重要。
他抽出几本厚重的大秦通史、近代文化思潮演变以及地方志类的书籍,在靠窗的座位坐下,沉浸其中。
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在他身上投下安静的光斑。
与在讲座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形象不同,此刻的他,更像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求知者。
一个寒假的时间,他并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在胡炳权和苏秀娥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二胡和古筝技艺进展神速。
虽然距离那些浸淫数十年的演奏家大师尚有差距,无法胜任专业音乐会的独奏。
但凭借其超凡的音乐感悟力和控制力,他已经掌握了这两样乐器的核心技巧和表现力。
拉奏一曲《二泉映月》的片段,其哀婉苍凉之意已能初步展现;弹拨一首《高山流水》的简化版,也能勾勒出基本的意境轮廓。
对于普通人,甚至对于许多音乐学院的普通学生而言,他现在的水平,已经足够称得上“炫技”和令人惊叹了。
这为他未来在音乐上的探索,又增添了两种得心应手的武器。
他合上手中的史书,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仿佛在模拟某种节奏。
历史的厚重感与乐器的灵动在他心中交织。
他知道,下一个阶段,他需要将这段时间的积淀,历史的、音乐的、文学的,融汇贯通,酝酿出下一个,或许能再次超越当下的作品。
图书馆的安静,正好适合这样的思考。
图书馆的时光静谧而充实。
厚重的史书在斯语手中一页页翻过,那些冰冷的年份、枯燥的事件、早已湮没于尘埃的名字,在他强大的联想与共情能力下,逐渐变得鲜活起来。
他看到的不仅仅是王朝更迭与治乱兴衰,更是这片土地上无数先民的血泪与欢笑、挣扎与创造。
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个体命运奔涌向前,那种宏大的悲怆与坚韧的生命力,深深触动了他。
这种触动,并非源于蓝星大秦历史与地球华夏历史的相似(事实上,细节处多有不同),而是源于一种更为普世的、对土地、对人民、对文明传承的深沉情感。
一种强烈的表达欲在他心中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