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封神(2/2)
这并非预谋,而是情之所至,不得不发。
表达之后,他的思绪便迅速从这种激荡的情绪中抽离,回归到冷静的创作者视角。
“历史的厚重,神话的瑰丽,音乐的抽象,诗歌的凝练……或许,是时候了。”
他靠在椅背上,目光投向书架上那些关于上古神话、民间信仰的研究资料。
《洪荒》的音乐构想固然宏大,但他意识到,或许可以先通过另一种更为通俗、也更具故事性的载体,将那个混沌初开、神人交织、充满奇思妙想与命运抗争的远古世界,先行构建起来。
这个载体,就是小说。
而在地球的文学宝库中,有一部作品几乎是为这个目的量身定做——《封神演义》。
它体系相对完整(相较于更零散的山海经故事),人物众多且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融合了神魔斗法、王朝更迭、忠奸斗争与宿命论,极具戏剧张力和改编潜力。
然而,直接“搬运”《封神演义》面临几个现实的困难:
蓝星大秦并无“商周”更迭的历史,也无“昊天上帝”、“玉虚宫”、“截教”等特定的宗教神话体系。
直接照搬,会显得突兀且缺乏文化根基。
许多法宝、阵法、神通的名称为地球华夏文化所特有,需要找到蓝星大秦文化中功能或意象相近的替代品,或者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如何在改编中,保留原着的宿命感、斗争精神以及对人性的探讨,使其既能被蓝星读者理解,又不失其原有的艺术魅力。
这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异界本土化”再创作。
斯语的眼中,非但没有畏难,反而燃起了强烈的兴趣。
这比单纯的复现更具挑战,也更能体现他作为“文化桥梁”的价值。
他的解决方案是:
保留《封神演义》核心的“王朝气数已尽,新朝代天封神”的宏大框架。
但将具体的朝代名称、地理背景替换为蓝星大秦历史上某个类似的上古传说时期或虚拟的王朝。
神只体系则参考蓝星已有的神话传说碎片进行整合与再命名,形成一套既陌生又熟悉的“大秦古典神话体系”。
对法宝、阵法等,部分采用意译或功能描述,部分则结合蓝星已有的神话元素进行创新命名。
紧紧抓住“顺天与逆命”、“个人意志与天道安排”、“忠义与背叛”这些跨越文化的永恒主题进行着力刻画,确保故事的情感力量和哲学深度。
思路一旦清晰,行动便随之展开。
他没有立刻动笔,而是首先重新梳理和标注那些神话资料,开始构建一个初步的、适用于蓝星背景的“封神”世界观大纲。
这需要大量的考据、联想与创造。
同时,他也意识到,这部作品的发布,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平台。
是继续在启航中文网连载,还是寻求与传统出版社合作,以更严肃的“文学作品”面貌问世?这需要与顾磊仔细权衡。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
斯语沉浸在对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神话世界的构建中,指尖在键盘上敲击的,不再是已知的故事,而是基于两个文明底蕴的、充满未知的创造。
《我爱这土地》的余波仍在网络世界回荡,而它的创作者,已经悄然开启了另一段更加波澜壮阔的征程。
这一次,他要做的,不是讲述一段历史,而是为这个平行世界,亲手“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