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七言古诗(2/2)
“斯语先生近日也听闻了一些关于他个人在古诗词创作方面的讨论。他本人对此并未在意,始终认为,作品本身,远比任何言辞都更有力量。”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郑重:
“然而,考虑到今日场合的特殊性——我们站在历史的回响与文明的交汇处。
斯语先生觉得,或许可以在此,与诸位分享他近日有感于丝路沧桑、文明交融,以及我大秦千年文脉之厚重,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以表达他对这片土地与文明最深沉的敬意,也算是对近期关注的一个回应。”
古诗!
还是七言古诗!
台下瞬间一片寂静,所有记者都竖起了耳朵,镜头死死对准了顾磊。
连台上就座的博物馆领导和文物局官员,都露出了惊讶和期待的神情。
顾磊清了清嗓子,用一种沉缓而富有韵味的语调,清晰地将那首诗吟诵出来: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顾磊并未念完全篇,但选取了足以震撼全场的核心段落。
当那熟悉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再次响起时,台下已然是一片倒吸凉气之声!
原来!
原来这几句让他们魂牵梦绕、绞尽脑汁也无法续写的“残句”,竟然出自一首如此恢弘、如此完整、如此意境深远的长篇七言古诗!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随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这充满哲学思辨的诗句如潮水般涌来,所有人都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学体验和宇宙意识所笼罩。
这不再是简单的写景抒情,而是将个体生命置于浩瀚宇宙与无尽时间维度下的深沉叩问!
其格局之宏大,意境之辽远,语言之精妙,韵律之和谐,已然达到了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
顾磊的声音落下。
现场陷入了长达十几秒的落针可闻的寂静。
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掌声,不仅仅是为了这首诗的横空出世,更是为了斯语这记无声却雷霆万钧的回应!
不需要任何辩解,不需要任何声明。
一首《春江花月夜》,足以将所有的质疑、嘲讽和“才尽”的论调,碾碎成齑粉!
这不是“无力成篇”,这是不屑于在寻常时刻轻易示人!
这不是“才气已尽”,这是将才气蕴养成了吞吐日月的磅礴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