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风口浪尖(2/2)
他感觉那海水已经淹到了喉咙,无法呼吸。
他第一次清晰地产生了“或许消失掉会更好”的念头。
这种念头让他害怕,却又带着一丝诡异的诱惑。
【李秀娥,48岁,家庭主妇】
李秀娥的抑郁是长期的。
丈夫常年在外,感情淡漠;孩子上大学后,家里空荡荡的;她为家庭付出了一切,却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仿佛只是一个负责打扫、做饭的机器。
无尽的琐事和内心的空虚吞噬着她。
她在刷短视频时,被背景音乐《海底》吸引,找到了原曲。
秦雪那空灵又悲伤的声音,让她想起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和梦想。
“海浪打湿白裙……”她年轻时也有一条白裙子。
“试图推你回去……”谁又能把她推回过去呢?
“人间毫无留恋……”她的生活,不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看不到任何新鲜和色彩吗?
她没有像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是默默地流着泪,手里的抹布一遍遍擦拭着早已干净的灶台。
这首歌没有缓解她的孤独,反而让她更加确认了自己生活的无意义和绝望。
那种沉入海底的无力感,与她日复一日的麻木生活完美契合,让她连挣扎的力气都彻底失去了。
这些真实的、个体的痛苦,在网络的海洋中或许只是微小的水滴。
但当类似的案例开始累积,当一些人在社交媒体上匿名或在心理咨询热线中,提及《海底》让他们情绪崩溃、甚至产生更消极的念头时,一股强烈的反对声浪开始涌现。
一些心理学者、社会工作者以及部分情绪激动的网友,开始公开抨击《海底》和它的创作者。
【某知名心理学科普大V发文:】
“《海底》是一首艺术上非常成功的作品,但它极度危险!它精准地描绘了抑郁状态下的内心世界,却没有提供任何出口或希望之光。
对于处于抑郁状态、尤其是重度抑郁的个体来说,这无异于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甚至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创作者在享受艺术带来的赞誉时,是否考虑过其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作品,真的应该被如此广泛地传播吗?”
【一位失去过亲人的网友在相关新闻下评论:】
“我理解艺术创作的自由,但我无法原谅!我的妹妹就是因为抑郁症离开的,她生前就常说感觉自己在往下沉……
如果她听到这首歌,我不敢想象!这是在害命!斯语(问徵),你写出这样的歌,晚上能睡得着吗?!”
【一些愤怒的网友发起了抵制话题:】
#抵制致郁歌曲海底#
#斯语出来道歉#
#艺术不能成为伤害的借口#
舆论的风向开始转变。
从最初的“极致艺术”、“情感共鸣”,到现在的“危险作品”、“缺乏社会责任感”。
要求下架《海底》、要求斯语出面回应的声音越来越大。
甚至有人开始翻旧账,将《百年孤独》的沉重、《神雕侠侣》的虐恋都拿出来,指责斯语的创作基调越来越阴暗,对青少年和心理脆弱群体造成了不良影响。
言究堂文化集团和斯语,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一次的争议,远比文学理念之争更加尖锐,直接关乎道德、责任与生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