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五人组(2/2)
这八戒一经登场,其贪恋口腹之欲、见色心喜却又难掩骨子里那份憨直、偶尔耍点小聪明却总被戳穿的性格,立刻跃然纸上,赢得了无数读者的会心一笑与由衷喜爱。
“这猪八戒也太真实了,像极了我又想躺平又不得不干活的样子。看他被猴哥揪着耳朵赶路,又心疼又好笑。”
“猴哥负责打架,八戒负责搞笑,这队伍配置一下子就有趣起来了!就是师父这取经路,怕是少不了要操心了。”
队伍初具规模,斯语笔锋一转,并未急于安排更多妖魔登场,而是于浮屠山安排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那乌巢禅师,行迹飘忽,深不可测,竟主动将一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传授与三藏。
这短短二百余字的经文,却字字珠玑,直指本心,为这十万八千里的漫漫征途,奠定了一层修行与觉悟的坚实基调。
三藏得此经,如获至宝,时常诵念,也预示着这取经之路,不仅是地理上的跋涉,更是心性上的磨砺与升华。
然而,哲思的宁静很快便被现实的险恶所打破。
随后到来的黄风岭一难,真正让读者见识到了西行路上妖魔的厉害与环境的凶险。
那黄风怪并非寻常山精野怪,原是灵山脚下得道的黄毛貂鼠,偷了琉璃盏内的清油,下界为妖。
他炼就的三昧神风,端的厉害无比!
“冷冷飕飕天地变,无影无形黄沙旋。”
一经吹出,直吹得“盘古至今曾见风,不似这风来不善”,天地无光,日月失色,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都被吹得眼珠酸痛,败下阵来,险些折了威风。
这一战,清晰地传达给读者一个信息:并非所有劫难都能依靠金箍棒的无坚不摧来解决。
神通亦有穷尽时,需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最终,还是得益于太白金星的暗中指点,孙悟空请来了专治风患的灵吉菩萨,凭借定风丹稳住身形,又以飞龙宝杖方才将那黄风怪制服,显露出原形。
此一难,既有斗勇,更需斗智,还需借助“天时地利与人和”,情节安排可谓层层递进,张弛有度。
风患刚平,水劫又至。
那八百里流沙河,“鹅毛也不能浮”,弱水三千,横亘前路。
在此,取经团队的最后一个核心成员——沙悟净,终于登场。
他本是灵霄殿前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碎琉璃盏而被贬,又在此间以食人为生。
项下悬挂的九个取经人的骷髅,平添几分凶煞之气与神秘悲情。
然而,看似凶恶的外表下,沙僧实则是个沉默寡言、秉性忠厚、任劳任怨的性子。
他的加入,使得取经团队的五人组(连白马算作一员)终于完整集结。
白马承载着唐僧的肉身凡胎,行稳致远。
而师徒四人,在不少有心读者的解读中,似乎也暗合了心性修行的不同层面:
唐僧代表着坚定的目标与信念(意志),孙悟空象征着灵动不羁的识神(心猿),八戒体现着难以驯服的欲望与惰性(本能),而沙僧则仿佛是那沉默踏实、承载一切的“本性”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