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山村依旧暖人心,炕头茶话叙别情(2/2)
他讲起为了保持海鲜鲜活,如何跟航空公司打交道,建立空运线,听得老少爷们啧啧称奇;讲起“鲅鱼饺子”如何成了酒楼的招牌,让一帮子东北老乡吃得热泪盈眶,众人又是感慨又是自豪;他也讲起遇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有真诚合作的,也有想空手套白狼的,被他果断拒绝。
“欢子做得对!”老支书吧嗒着烟袋,重重一拍炕沿,“咱做人就得实在,不能有了俩钱就忘了本分!不该挣的钱,一分也不能要!”
当孟礼欢说起拒绝了南方公司上市的计划时,屋里更是炸开了锅。
“上市?那是啥玩意儿?”
“听着像是要把买卖摆到台面上,让大家都掺一股?”
“欢子,你傻啊!那得多挣钱啊!”
孟礼欢笑了笑,抿了一口酒,缓缓道:“叔,伯,上市听着是风光,钱也可能来得快。可那就像把咱家传的宝贝拿出去让人品头论足,还得听人家的指手画脚。咱这‘山海’的买卖,根子就在这‘鲜’和‘实’上,一味的求快、求大,容易把根子刨断了。我就想守着咱这老本行,把东西做好,把钱挣踏实了,心里安稳。”
他这番不浮躁、不膨胀的心态,让在场不少经历过风浪的老辈人暗暗点头。孟繁林听着儿子的话,脸上虽然没什么表情,但眼神里却流露出难以掩饰的赞许。
话题很快又从北京转回了靠山屯。乡亲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孟礼欢离开后,屯里发生的大小事情。
谁家小子娶了新媳妇,谁家闺女嫁到了外村;今年秋天海上的收成咋样,哪片海域发现了新的鱼群;冬猎队又打到了什么大家伙,皮子卖了什么价钱;屯里谁跟谁因为地界儿拌了嘴,最后怎么和的解……
这些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家长里短、乡邻轶事,在孟礼欢听来,却比任何商业报告都更吸引人。这里面有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有最质朴的乡情伦理,是他熟悉并深深眷恋的世界。
他也关切地问起“海龙号”和“海龙二号”的保养情况,问起老刘叔、孟礼兵他们的近况。
“船都好着呢!兵子隔三差五就带人去擦洗上油,跟伺候祖宗似的!”
“老刘身子骨硬朗,就是念叨你,说没了你,炖鱼都差点意思!”
“今年冬天雪大,山里的牲口都肥,就是道不好走……”
听着这些,孟礼欢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带领船队出海、组织猎队进山的激情岁月,血液里那股属于山海的躁动,又开始隐隐苏醒。
夜渐渐深了,孩子们熬不住,相继在母亲或奶奶的怀里睡去。乡亲们也都陆续起身告辞,约定改日再聊。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关上院门,老屋里终于恢复了宁静。
王秀娥和韩晶晶忙着收拾碗筷,打扫满地的瓜子皮和烟灰。孟礼欢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刻回屋。他仰起头,看着深邃的、如同黑丝绒般的夜空,上面缀满了密密麻麻、仿佛触手可及的星子,璀璨而冰冷。空气中弥漫着凛冽的清新的寒气,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显夜的静谧。
这与北京被霓虹灯映照得发红、充斥着各种噪音的夜空截然不同。在这里,他才能感受到一种真正的、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宁静和广阔。
韩晶晶拿着他的厚棉袄走出来,轻轻给他披上:“站这儿发啥呆,不冷啊?”
孟礼欢接过妻子,将她搂在怀里,用带着胡茬的下巴蹭了蹭她的额头,低声道:“不冷。心里热乎。还是家里好。”
韩晶晶依偎在他胸口,听着他强有力的心跳,感受着这份踏实的温暖,轻轻“嗯”了一声。
这一刻,所有的奔波、所有的算计、所有的浮华,都远去了。只剩下这熟悉的院落,寒冷的星空,怀中的妻子,和屋里传来的母亲收拾碗筷的轻微响动,以及孩子们均匀的呼吸声。
山村依旧,人心暖如初。
归乡的第一个夜晚,孟礼欢睡得格外香甜,一个梦都没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