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消耗(2/2)
场景三:东京,陆军省与海军省的争吵
上海战事的胶着,也让日本高层内部的矛盾激化。陆军指责海军支援不力,未能彻底摧毁中国军队的补给线和士气;海军则反唇相讥,认为陆军两个师团连“弱小的支那军”都无法击溃,是指挥无能和士兵怯战。
“必须继续增兵!”陆军大臣杉山元强硬地表示,“将华北的第五、第六师团调往上海,一举解决问题!”
“这会影响对苏联的战备!而且,海军方面认为,应该加强封锁和轰炸,而不是继续投入宝贵的陆军兵力。”海军大臣米内光政持反对意见。
争吵的结果是妥协:同意从国内和台湾再抽调部分部队增援上海,但同时要求陆军必须尽快取得突破,否则将考虑调整整个对华战略。日本这台战争机器,正被拖入它最初并不希望看到的消耗战泥潭。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斯大林叼着烟斗,看着总参谋部送来的关于上海战事的详细评估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军队的抵抗强度和韧性远超预期,有效地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
“看来,我们对中国的援助是值得的。”斯大林对伏罗希洛夫元帅说,“他们证明了自己有能力消耗日本。告诉德拉特文,加快伊-16战斗机和t-26坦克的交付速度,可以考虑以‘志愿队’的名义,派遣更多成建制的航空和装甲人员,直接参战。但要注意方式,绝不能给日本留下直接宣战的借口。”
苏联的介入,正在逐步加深。这对于中国战场,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也增加了国际局势的复杂性。
上海租界,秘密电台信号
中共地下党员“深蓝”正在一间阁楼里操作秘密电台,将一份关于日军新抵达的重炮部队部署位置和弹药库地点的重要情报,加密后发往苏南根据地,并请他们转交新四军部队,伺机进行骚扰破坏,以牵制日军兵力。这条看不见的战线,同样在为正面战场贡献力量。
三十六师野战医院,雨中的悲歌
林晓梅和医护人员已经连续工作了三十多个小时。雨水从临时搭起的棚顶漏下,地上泥泞不堪。伤员源源不断送来,大多是炮击造成的炸伤和震伤。药品短缺,医生们不得不重复使用有限的器械,甚至用烧红的烙铁给截肢伤口止血。惨叫声、呻吟声和外面淅沥的雨声混在一起,构成一幅地狱般的图景。
一个腹部被弹片划开的年轻士兵紧紧抓住林晓梅的手,气息微弱地问:“护士……我们……能赢吗?”
林晓梅强忍着泪水,用力点头:“能!一定能!弟兄们都在拼命,后方百姓也在支援我们!你会好起来的!”
士兵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手缓缓滑落。
林晓梅冲出棚子,在雨中无声地痛哭。她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但擦干眼泪后,她又毅然返回了手术台。这里,就是她的战场。
三十六师指挥部,深夜
宋希濂站在雨檐下,听着远处零落的炮声。雨水顺着他的帽檐滴落。周明远拿着刚收到的电文走来:“师座,军委会嘉奖令,表彰我师近日战功。另外……胡宗南的第一军先头部队一个师,已抵达昆山,正在向我部靠拢。”
援军终于要来了!但这消息并未让宋希濂感到轻松。他知道,这意味着战役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更加惨烈的战斗还在后面。他唤出系统界面,看着“坚韧的盾牌”和“生命线”两个任务的进度条,以及刚刚到账的少量积分(来自小规模战斗和侦察成果)。
“系统,进行两次低级抽奖(1000积分\/次)。”他决定碰碰运气,希望能获得一些即时可用的补给。
【叮!低级抽奖完成!获得:压缩干粮x1000份,医用绷带x500卷。物资已合理化存入师部仓库,来源:上海市民慰问品。】
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总能缓解一点压力。宋希濂深吸一口潮湿冰冷的空气,转身走回指挥部。他必须为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暴做好准备。消耗战,考验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意志、智慧和整个国家背后的支撑力量。这场仗,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