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 > 第74章 未雨绸缪

第74章 未雨绸缪(2/2)

目录

“还有那迫击炮,反应快!鬼子刚冒头,咱们的炮弹就砸过去了!”另一个炮兵班长附和道。

由于装备的改善和系统提供的“初级步兵战术精通”潜移默化的影响,部队的战术配合明显娴熟了许多。士兵们不再像战争初期那样,仅凭一腔血气猛打猛冲,而是学会了利用工事、交叉火力、步炮协同。虽然战斗依然残酷,伤亡不可避免,但战线的稳定性远胜历史同期,给予日军的杀伤也显着增加。

团部指挥所里,团长通过望远镜观察着战场,对身边的参谋感慨:“娘的,要是早半年有这装备和兵员,罗店何至于反复易手这么多次?咱们现在,总算有点精锐的样子了!”

这正是宋希濂努力想要达到的效果——他不仅要改变杭州湾的结局,更要让每一支中国军队,都能在战场上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南京,军委会的争论与涟漪

宋希濂那份措辞激烈、方案具体的报告,果然在南京军委会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办公室内,他拿着电文,对陈诚说道:“辞修,你看这个宋希濂,是不是有些杞人忧天了?杭州湾海岸线漫长,日军即便登陆,兵力也会分散。我倒是觉得,当前重心还是应放在上海市区及北翼的攻坚上。”

陈诚接过电文,仔细看着,眉头紧锁:“敬之兄,希濂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日军若真以重兵侧击,我数十万大军退路堪忧啊。他提出的加强工事、前置兵力,虽有些理想化,但确是老成谋国之言。我看,至少应该责令张向华(张发奎)切实重视,加强警戒和工事修筑。”

何应钦不置可否:“兹事体大,需请示委员长定夺。不过,眼下资源紧张,上海市区战事吃紧,恐怕难以优先满足杭州湾方面的要求。”

类似的争论也在其他高层中间进行着。宋希濂的预警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虽然未能立刻激起滔天巨浪,但那不断扩散的涟漪,已经开始影响一些人的思维。至少,“杭州湾危险”这个概念,被更深刻地植入了南京决策层的心中。这为后续可能的增兵决策,埋下了一丝微弱的伏笔。

东京与上海,日方的动向

日本东京,参谋本部。

关于上海战事迁延不决的讨论也在继续。一份关于“杭州湾方面登陆可行性”的初步设想被提交讨论,但并未形成正式决议。主流意见仍认为应继续向上海增兵,正面施加压力。不过,“侧翼登陆”这个选项,已经开始进入一些少壮派参谋的视野。

上海,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部。

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对于前线的僵局感到焦躁。他再次向东京请求增援,并敦促海军航空兵加大轰炸力度。对于中国军队,特别是如三十六师、八十七师、八十八师等部表现出的顽强和有所提升的战斗力,他感到有些意外,但依然坚信帝国军队的绝对优势。“支那军虽偶有抵抗,但最终必将崩溃。”他在日记中写道。

深夜,系统的力量

夜深人静,宋希濂独自在办公室内,唤出系统界面。过去几个月,通过战斗、签到(获得了一些连排级补充兵和物资)、以及巧妙利用与孔祥熙、宋子文等人的关系“捐献”资金(氪金),他的积分积累到了一个可观的数量。

他首先进行了一次“月度签到”。

【叮!宿主完成月度签到,获得奖励:德制75le.IG18步兵炮x12门(配属完整炮兵排),炮弹2000发。该部队已合理化出现于昆山后勤仓库,需宿主派人接收。】

“好东西!”宋希濂眼神一亮,这种轻便的步兵炮正是前线急需的支援火力。

接着,他看向抽奖界面。他现在的积分,可以进行几次中级抽奖(100,000积分\/次)和多次低级抽奖。

“系统,先来三次低级抽奖!”

【叮!低级抽奖完成,获得:7.92毛瑟步枪弹x200,000发;G34通用机枪x20挺;急救包x500份。】

【叮!低级抽奖完成,获得:82迫击炮x10门,炮弹1000发;军用罐头x听。】

【叮!低级抽奖完成,获得:军事技能卡“初级工事构筑精通”(可小范围提升所属部队工事修建速度与质量)。】

收获不错,都是实用的物资和技能。宋希濂深吸一口气,决定赌一把大的。

“系统,进行一次中级抽奖!”

轮盘飞速旋转,最终停在了一个闪烁着蓝色光芒的格子上。

【叮!恭喜宿主,中级抽奖完成,获得特殊奖励:“幽灵”侦察连(加强连编制,装备先进观测、通讯设备,擅长渗透、潜伏、情报收集)。该连官兵背景已合理化(部分为受过德式训练的精锐,部分为熟悉沪浙地形的本地志士),正于嘉兴附近待命,可通过特定频道联系。】

宋希濂心中狂喜!这才是他最需要的力量!一支直接掌握的精锐侦察部队,可以派往杭州湾方向,亲自掌握第一手敌情!

他立刻下令,让“幽灵”连连夜向金山卫、全公亭一带渗透,建立隐蔽观察点,重点监控海面日军舰船动向和滩头地形,并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

做完这一切,窗外已是晨曦微露。宋希濂走到地图前,目光再次落在杭州湾。这一次,他的眼中少了几分焦虑,多了几分笃定。他已经播下了改变的种子,虽然前路依然艰险,但至少,他不再是只能被动等待历史重演的旁观者。

“时间不多了……”他低声自语,“但这一次,我们绝不会再坐以待毙!”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