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晨会定策(2/2)
“......委座,各部已按计划向皖南、赣北转进,但秩序混乱,损失不小。南京城防......兵力薄弱,民心惶惶。”陈诚的声音带着沉痛。
蒋介石站在窗前,望着阴沉的天空,良久,缓缓道:“告诉唐生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委任他全权负责南京守备。......
(注:此处严格遵循历史,蒋介石于11月20日才正式宣布迁都重庆,但高层决策和部队转移在11月中旬已开始。此处描写高层决策氛围,不具体涉及迁移时间。)
......要他......尽可能坚守,迟滞敌军,为后方布防争取时间。但......若事不可为,要以保存军民生命为要。”
这实际上是一道“守而不固,相机撤退”的模糊命令,预示着南京的悲剧命运。消息通过电波传出,举国悲恸。
而在日本东京,气氛则是狂热的。
“帝国皇军战无不胜!支那首都指日可下!”大本营内,一片乐观。
“但是,”一名谨慎的参谋提醒,“天目山区的宋希濂残部,以及各地蜂起的游击武装,如同附骨之疽,若不肃清,恐成后患。尤其在帝国主力集中于攻略大城市之际。”
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的电报随之而来:“为确保攻略南京无后顾之忧,已严令封锁部队加紧对天目山等游击区的围困。待南京战事一定,即刻抽调重兵,彻底扫荡!”
傍晚,望天台营地飘起炊烟,是红薯混合着野菜煮的糊糊,虽然清苦,但总算是有了一顿热食。宋希濂、沈青山、玄诚道长等人围坐一起,边吃边聊。
沈青山感慨道:“宋师长,说实在的,以前跟你们正规军打交道少,总觉得你们架子大。这几天看下来,你们是真打鬼子,也能吃苦,跟我们山里人没啥两样!”
宋希濂笑了笑:“沈队长过奖了。抗日救国,不分彼此。往后在这山里,还要多依靠你们这些‘地头蛇’啊。”
玄诚道长道:“军民本是一家。观中弟子明日便可下山,联络附近村寨,宣讲贵军抗日义举,募集粮秣。”
然而,合作中也开始出现细微的摩擦。比如在讨论防御部署时,张云鹤倾向于集中兵力扼守险要,而沈青山则主张更分散、更灵活的据点配置,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需宋希濂拍板。在物资分配上,师部后勤人员习惯于按建制分配,而游击队则更讲究“谁需要谁先用”,也需要协调。这些差异,是未来需要不断磨合的。
夜深人静,宋希濂独自在崖边巡视。山下日军封锁线上的篝火,如同鬼火般星星点点。他知道,暂时的平静下暗流涌动。日军的封锁会越来越紧,补给会越来越难,内部的磨合也需要时间。
高天亮悄然来到他身边,低声道:“师座,侦察队回报。日军正在山外几个主要路口加修碉堡,拉铁丝网,看来是要长期围困的架势。另外......我们发现有小股身份不明的人在远处窥探我们营地,动作很专业,不像是普通山民或鬼子,抓了几次都没抓到。”
宋希濂眉头一皱:“看来,鬼子不光要困死我们,还可能派了特种部队进来摸我们的底。告诉战士们,加倍警惕!特别是夜间岗哨和水源地。”
他抬头望向东南方,那里是南京的方向。尽管远隔重山,他似乎也能听到那越来越近的炮声。天目山的扎根之路,注定布满荆棘,而整个国家的命运,也正走向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无论南京如何,我们这里,不能垮。”宋希濂对高天亮,也对自己说道。
十一月十四日,在繁忙的根据地建设、细致的分工合作、外部的严峻形势和内部的初步磨合中度过。三十六师的残部,如同顽强的种子,开始在这片浸透鲜血的土地上,艰难地发出新芽。然而,凛冬将至,暴风雪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