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 > 第122章 鹰徽之谜

第122章 鹰徽之谜(2/2)

目录

李慕华得知结果后,神色更加凝重:“对方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谨慎,或者……狡猾。看来,实地侦察的必要性更大了。”

午后,李慕华带领一支由师部参谋、侦察老兵和沈青山派的游击队向导组成的十人小队,换上便装,携带短枪、匕首和一台便携式电台,悄然离开望天台,向西北方向的鹰翅岭区域潜行。

他们利用茂密的丛林和复杂的地形,谨慎前进。沿途,他们发现了更多人为活动的痕迹:被折断的树枝(方向标记)、熄灭的火堆(时间不长)、甚至还有一处精心伪装的临时营地遗址,里面找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印有外文商标的罐头盒(非日制,也非国军常见配给)。

“这些人非常专业,善于野外生存,而且用的东西很杂,来源不明。”李慕华低声对队员们分析。

傍晚时分,小队接近了鹰翅岭主峰。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谷溪流边,向导突然示意大家隐蔽。顺着他指的方向,众人看到对面山坡上,有两个穿着灰绿色杂色服装、背着行囊的人影,正用望远镜观察着远处的山谷(正是望天台大致方向)。其中一人侧身时,阳光照射下,其衣领上似乎别着一枚小小的、反光的徽章——形状正是一只鹰!

“是他们!”李慕华心中一凛。他示意队员们保持绝对安静,仔细观察。那两人动作矫健,观察一阵后,便迅速隐入树林,消失不见。自始至终,他们没有发现李慕华小队。

“跟上去?”一名侦察老兵低声问。

李慕华沉吟片刻,摇了摇头:“不。对方警惕性很高,跟上去容易暴露。我们的任务是确认其存在和大致动向,不是交战。立刻向师部报告发现目标,描述其特征。”

他们找到一处隐蔽地点,架设电台,将情况发回。

就在李慕华小队发现“鹰徽”踪迹的同时,日军“木槿”部队指挥部也收到了来自上海方面军司令部的催促电文。

电文语气严厉:“……南京已克,华中战局已定。天目山残敌之清剿,关系后方安定,宜速决!‘木槿’部队进展迟缓,令大本营失望!望你部克服困难,尽快寻歼宋希濂主力!”

部队长浅野大佐脸色难看。他何尝不想速战速决?但天目山地形复杂,敌军狡猾异常,初战受挫后,小股侦察屡遭袭扰,进展缓慢。更重要的是,他也隐约察觉到,山区似乎还有另一股不明势力在活动,这让他投鼠忌器。

“回复司令部,”浅野对参谋说,“我部正加紧侦察,拟定了新的扫荡方案,将采取多路并进、分割包围战术,但因地形及敌情复杂,恳请给予必要时间,并加强空中侦察支援。”

他心中暗骂:这帮坐在办公室里的家伙,根本不知道这山里的仗有多难打!

深夜,李慕华小队安全返回望天台。师部岩洞内,汽灯下,宋希濂等人听取了他的详细汇报。

“可以肯定,确实存在第三方势力。约两人一组活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野外生存能力极强,目的似乎是侦察观望。”李慕华总结道,“但其身份、国籍、隶属、意图,依旧成谜。他们看到了我们的信号,却拒不回应,态度暧昧。”

周明远分析:“从其使用的罐头和装备看,可能有国际背景?会不会是……苏联的侦察人员?或者是欧美国家的冒险家、记者?”

沈青山摇头:“不像。老毛子(苏联人)个子大,这两人看身形是亚洲人。洋记者跑这深山老林来干啥?还偷偷摸摸的。”

张云鹤不耐烦:“管他是什么鬼!既然鬼鬼祟祟,又不肯亮明身份,就不是好东西!我看,找个机会抓个‘舌头’回来,什么都清楚了!”

宋希濂沉默良久,缓缓开口:“慕华辛苦了,确认了其存在,就是一大进展。目前看,对方似乎也在观望,并未表现出直接敌意。贸然抓捕,风险太大,可能激化矛盾。眼下我们的首要敌人,还是‘木槿’部队。”

他做出决定:“继续加强对该势力的监视和情报收集,但暂不采取进一步刺激行动。玄诚道长那边的民间渠道,还要加大力度。当前重心,仍是应对‘木槿’可能发起的进攻!”

会议结束,众人散去。宋希濂独自走到岩洞口,望着星空下黑黢黢的群山。那枚神秘的“鹰徽”,如同一个幽灵,在这片战场上徘徊。它的沉默,比枪声更令人不安。天目山的这个夜晚,因这未解的谜团,而显得格外漫长和深邃。

十一月二十一日,在主动试探的落空、实地侦察的发现、技术突破的喜悦和更深层次的身份困惑中度过。“鹰徽”之谜,非但没有解开,反而因为其专业的隐蔽和暧昧的态度,蒙上了更加浓厚的阴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