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精神力量(2/2)
宋希濂穿梭在各训练场,亲自指导。他沟通系统,看到因获得外援和内部整顿带来的积分持续增长,再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兑换。这次,他选择了“初级单兵战术手册(山地战专精)”x100本和“军用口粮改良技术(压缩干粮初步制法)”。战术手册下发至班排长,提升基层指挥员素养;口粮技术则交给后勤部门研究,以期改善野战口粮。系统的辅助,正潜移默化地提升着部队的整体素质和持续作战能力。
当日下午,张云鹤团派出的一支加强连,根据沈青山游击队提供的情报,在通往宜兴的路上成功伏击了一支日军运输小队。部队利用新装备和战术,行动迅速,火力猛烈,不到二十分钟结束战斗,毙伤日军二十余人,缴获一批粮食和弹药,自身伤亡轻微。这场小胜,检验了新装备,锻炼了部队,也初步打击了日军的封锁线,消息传回,全军振奋。
上海,日军司令部。浅野大佐接到运输队遇袭的报告,并未暴怒,反而更加警惕。“宋希濂部,在获得补充后,战斗力恢复很快,战术更趋灵活。命令各部,加强戒备,巡逻队规模加倍,运输队必须配属装甲车。同时,‘影’队暂停一切主动攻击,转入深度潜伏,重点侦察其物资来源和指挥部确切位置。我要知道,他们的补给线到底在哪里!”日军的策略,从急于求成的猛攻,转向了更有耐心的封锁和情报战。
傍晚,李慕华收到两份几乎同时抵达的密信。一份是监听站截获的,那个神秘“鹰徽”信号的简短电文,内容依旧破碎,但出现了“观察”、“评估”、“接触待机”等字样,似乎对方在持续观望。另一份,则是通过秘密渠道送来的“戚七”的亲笔信。
“戚七”在信中首先对“樵夫”计划的挫败表示“欣慰”,继而写道:“……闻南国义士(指陈嘉庚)已至,贵部如虎添翼,可喜可贺。然,日寇封锁必严,常规渠道渐难。吾处或有他法,可解燃眉之急,甚至……获得某些‘特殊’助力,然风险巨大,需从长计议,待时机成熟,再与将军详谈。又,‘柴爷’此人,与沪上‘七十六号’(注:此时应为准军事特务机关雏形)关系匪浅,近期活动频繁,恐有更大图谋,务请严防。”
这封信信息量巨大,既暗示了可能有更隐秘的援助渠道,也再次强调了“柴爷”的威胁,语气颇为凝重。
深夜,师部。宋希濂与周明远、李慕华再次密谈,分析当前局势。
李慕华汇报了两份密信内容:“‘鹰徽’仍在窥视,意图难明。‘戚七’则似乎握有更重要筹码,但条件可能也更苛刻。而‘柴爷’与日特勾结日深,是心腹大患。”
周明远分析:“陈先生的援助是及时雨,但毕竟有限。要打破封锁,长期坚持,必须建立稳定渠道。‘戚七’的提议,值得警惕,但也可能是机会。关键是,如何把控风险。”
宋希濂沉思良久,缓缓道:“‘戚七’此人,深不可测,其背后‘震旦堂’所图非小。与之合作,如履薄冰。但目前,不宜拒绝,亦不可深陷。可保持接触,谨慎观察。当前首要任务,是依托侨胞援助,尽快强大自身,同时,全力铲除‘柴爷’这颗钉子!只有内部肃清,根基稳固,我们才有底气与各方周旋。”
他目光坚定:“告诉高天亮和沈青山,集中全力,哪怕挖地三尺,也要把‘柴爷’给我挖出来!我们要用汉奸的血,来祭奠南京的死难同胞,也让那些暗中窥伺的人看看,我三十六师,不是好惹的!”
一个以肃奸为核心的内部巩固计划,悄然启动。
月色如水,洒在寂静的山林。营地中,除了哨兵的身影和偶尔传来的伤员的呻吟,一片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下,暗流汹涌。高天亮的“猎影”小组,如同暗夜中的猎豹,已根据线索悄然出动,搜寻“柴爷”的踪迹;李慕华的情报网,正全力运转,试图捕捉任何蛛丝马迹;而“戚七”和“鹰徽”的阴影,依旧笼罩在未知的远方。
宋希濂站在崖边,望着东南方向。那里是南京,是沦陷的国都,是三十万军民的埋骨之地。陈嘉庚的到来,带来了希望,但也赋予了更重的责任。他必须带领这支队伍,在这天目山中杀出一条血路,用胜利告慰死者,用坚持点燃希望。
“报告师座!”通讯参谋送来一份电文,是军委会转来的战情通报:日军主力正沿长江持续推进,武汉方向压力骤增。电文最后强调:“……望你部克服万难,积极牵制当面之敌,配合全局作战。”
更大的战场,在召唤着这支敌后孤军。天目山的斗争,已与全国的战局紧紧相连。下一章,肃奸的网,即将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