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抉择(2/2)
他具体部署:“一、立即成立转移总指挥部:我任总指挥,周政委任政委,李参谋、张团长、赵团长、王处长等为成员。立即制定详细转移方案,包括路线选择、行军序列、掩护安排、后勤保障、伤员安置、群众工作等。”
“二、严格保密,分批准备:转移决定暂不公开,仅限于在场人员知晓。立即秘密进行各项准备:筹集粮秣,准备担架,安置重伤员,精简非必要物资,开展轻装训练。”
“三、军事掩护与侦察:高天亮,‘猎影’队立即派出精干侦察小组,化装潜入皖南方向,侦察敌情、地形、路线,并与可能的接应力量取得联系。张团长、赵团长,你部在转移前和转移初期,必须在前沿阵地摆出死守架势,积极出击,迷惑日军,掩护主力秘密集结和开进!”
“四、政治动员与群众工作:周政委负责,待时机成熟,进行深入细致的政治动员,讲清转移的意义和必要性,稳定部队情绪。地方工委负责,做好群众工作,说明情况,安排隐蔽骨干,留下小股武装坚持斗争,保护群众利益。”
“五、沟通与接应:李参谋,立即复电重庆,报告我部决定转移,并请求明确接应部队、地点、信号等细节。同时,通过‘戚七’渠道,设法与皖南游击队取得联系,请求策应。”
“同志们!”宋希濂声音提高,充满悲壮,“转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我们要让鬼子知道,天目山的抗日烽火,是扑不灭的!今天暂时的撤退,是为了明日更强大的进攻!执行命令!”
“是!”众人肃然领命,深知这个决定的沉重与艰难。
会议结束后,指挥部如同上紧发条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各项准备工作在绝密状态下紧张进行。王民生带人连夜清点库存,筹集粮食,准备骡马和担架。高天亮亲自挑选侦察队员,布置任务。张云鹤、赵锡田返回前沿,调整部署,制造积极防御的假象。周明远和李慕华开始草拟动员材料和群众安置方案。一种外松内紧的临战气氛,在根据地核心层弥漫。
南京,日军司令部。特高课长向司令官松井石根汇报:“据内线零星情报和无线电侦测,天目山支那军近期通讯量增加,频繁进行地图作业,部分后勤单位有集结迹象,但其前沿部队活动依旧频繁,意图不明。”
松井沉吟道:“宋希濂是只老狐狸。要严防其突围逃跑!命令各部,加强戒备,严密监视其动向。空中侦察要加强!同时,在可能突围的方向,秘密增强兵力。绝不能让他跑掉!”
几乎同时,李慕华收到了“戚七”的密电:“重庆电令转移事,已悉。然此令背景复杂,恐有借刀杀人之嫌。皖南方向,敌伪活动猖獗,接应力量薄弱,路途险恶,万望谨慎!据悉,日军已对可能突围路线有所察觉。切切!”
美联社记者詹姆斯敏锐地察觉到根据地气氛的微妙变化,他向宋希濂提出随军采访转移过程的请求。宋希濂与周明远慎重考虑后,出于保护其安全和中立性考虑,婉言谢绝,但允许其在部队离开后,在留下的游击队掩护下,继续报道天目山地区的后续情况。詹姆斯表示理解,开始着手撰写关于根据地坚守的总结性报道。
与此同时,部队内部也开始出现一些传言和不安情绪,尽管转移决定尚未公开,但大规模的准备工作难以完全掩盖。周明远指示各级政工干部加强巡逻,掌握思想动态,防止谣言扩散。
一月十七日的黎明,在紧张的秘密准备中到来。宋希濂站在指挥部外,望着在晨曦中渐渐清晰的群山轮廓,目光深邃而复杂。这片熟悉的土地,承载了太多的牺牲与希望,如今却要暂时告别。
周明远走到他身边,轻声道:“老宋,决心已下,就不要再犹豫了。前面的路,再难,我们也要走下去。”
宋希濂重重地点了点头:“是啊,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是,这上万人的身家性命……系于你我之手啊。”
这时,高天亮匆匆走来,低声报告:“师座,政委,侦察小队已分批出发。另外……内线报告,日军驻金华旅团似有异动,部分兵力正向西南方向机动,似在调整部署。”
宋希濂目光一凛:“鬼子果然有所察觉!命令各部,加快准备速度!转移计划,必须提前!”
天目山的这个清晨,在做出了艰难的战略抉择后,又因敌情的变化而增添了新的变数。万人大转移的序幕,即将在重重危机中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