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初啼的涟漪与深潜的预感(1/2)
“微光”的呼唤,并非清晰的语言或数据流,而更像一阵携带着特定频率与情感色彩的意识微风,轻轻拂过洛璃留下的“认知接口”。这阵微风里,包裹着对星空中一道特定光谱线的疑惑,对自身群体意识边界初次感知的悸动,以及一种混合着渴望与怯懦的、想要触碰更广阔世界的本能。
洛璃感知到了这阵“初啼”。她没有立刻回应,而是通过接口,向“初生摇篮-7号”送去了一段经过精心处理的、非指令性的信息包。里面包含了一些基础的能量互动模式,几种简单的几何分形,以及一段由林晓编制的、能够安抚初生意识的无词旋律。这不是答案,而是种子,是工具,是邀请“微光”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提问的启蒙礼。
几乎能想象,在那片小小的星云中,懵懂的集体意识如同被点亮了第一簇火苗,开始用它独特的“规则方言”,笨拙却又充满热情地摆弄这些新奇的“玩具”。一丝微弱的、但确实属于文明自身的创造性波动,开始在那片星云中荡漾开来。
“第一个自主生成的逻辑结构出现了。”艾莉监测着数据流,她的声音里罕见地带着一丝近似于“赞赏”的语调,“虽然简单,但完全基于其自身规则环境衍生,未受外部模板影响。符合‘健康孵化’指标。”
林晓则闭着眼,仿佛在聆听远方的歌谣。“它在用我给的旋律‘音叉’,校准自己意识中的情感频率……很有趣,它在尝试把‘好奇’和‘一点点害怕’区分开来,还给它们起了……嗯,暂时可以理解为色彩标记的名字?”
守护初生文明,是一项需要极度耐心与敏锐感知的工作。过度干预会扼杀独特性,完全放任则可能使其在迷茫中走入歧途。洛璃小心翼翼地把握着尺度,如同呵护一株拥有自主意识的珍贵幼苗。
然而,在她意识深处,那根来自织网底层的、细微的“异常颤音”,并未因日常事务而消散,反而如同背景噪音中一个无法忽略的不和谐音,持续撩拨着她的感知。它太特殊了,并非混乱或恶意,更像是一种……被遗忘的“秩序”的余烬,一种与当前织网主流规则体系迥异,却又同样严谨、复杂的古老编码的碎片。
她开始利用“原初蓝图”的权限,在履行日常职责之余,悄无声息地追踪这丝颤音。这并非易事。织网的主体规则光芒如同浩瀚星河,而这颤音微弱得如同星尘,且其出现的位置和频率毫无规律,仿佛随时会湮灭在宇宙的背景辐射中。
数次尝试后,她终于在一次织网脉动的间歇,成功捕捉到了一段稍纵即逝的、相对清晰的信号碎片。将其导入蓝图进行分析后,结果令人困惑。
“结构无法识别。”艾莉给出了结论,“其编码基础与当前织网规则,甚至与‘原初蓝图’中记录的上个纪元已知的任何体系均无直接关联。但可以确定,它包含高度复杂的自指逻辑和……某种基于非连续性时空观的拓扑结构。”
非连续性时空观?这与当前织网平滑、连续的规则脉络截然不同。
“像不像……某种更古老的‘变量’形式?”林晓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在我们获得种子之前,变量之力是否也曾以其他形态存在过?”
这个想法让洛璃心中一动。变量种子是“最初织网”力量的一部分,用于修复。那么,在“最初织网”之前,或者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构成宇宙的“可能性”是否曾以其他方式被表达和运用?这颤音,是否是某个被彻底覆盖、遗忘的古老实验场的回声?
就在她沉浸于这深潜的预感时,一次前所未有的、强烈的“织网脉动”席卷而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