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云深不知处(1/2)
翌日,天色未明,山雨已歇,只余下满山湿漉漉的翠意和沁人心脾的草木清气。
无虚道长换上了一身稍显整洁的青色道袍,银发也用木簪仔细束好,整个人少了几分守拙观的颓唐,多了几分山岳般的沉凝。他看了一眼早已收拾停当的林生,目光在他重新缠好的手腕布带上停留一瞬,没说什么,只简练地道:“走。”
师徒二人悄然离了守拙观,并未走前山游人如织的石阶大道,而是折向后山,沿着一条几近被苔藓与落叶覆盖的兽径,向茅山主峰的深处行去。
越往深处,山势越是险峻,古木参天,藤萝缠绕,雾气也愈发浓重,十步之外便不辨路径。无虚道长脚下却似生了根,每一步都踏得极稳,速度不快,却总能精准地避开湿滑的岩石和盘结的树根。林生紧随其后,体内那丝被寒潭淬炼过的灵力自行流转,助他抵御着山中阴寒湿气,也让他能勉强跟上师父的步伐。
途中,无虚道长偶尔会停下,指着某株不起眼的草药,或是某块形貌奇特的岩石,随口讲解其名目、习性,或是一些相关的山野轶闻。他的讲解依旧朴实无华,却往往能直指本质,让林生对这茅山的一草一木,多了几分真切的“感”知。
行至午时,两人已身处云遮雾绕的深腹。前方出现了一片乱石嶙峋的斜坡,石缝间顽强地生长着几株虬结的老松。无虚道长在一块形似卧牛的巨岩前停下,手指在岩石底部几个看似天然的凹陷处按特定顺序连点数下。
“咔哒。”
一声轻微的机括响动,巨岩旁,一块布满青苔、与山体几乎融为一体的“石壁”,竟缓缓向内滑开,露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幽深洞口,一股带着尘封气息的凉风从洞内涌出。
“此地乃茅山一处废弃的‘云窟’,”无虚道长当先步入,“曾是前辈修士避世清修之所,后来……出了些变故,便封存了。”
洞内初时狭窄,仅能弯腰前行,行了约莫一炷香功夫,眼前豁然开朗,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岩洞。洞顶有裂隙,投下几缕天光,照亮了洞内景象。只见石桌石凳俱全,甚至还有一方小小的水潭,潭水清冽,不知源头。最引人注目的是洞壁之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篆文与图谱,虽年代久远,不少已模糊不清,但那股扑面而来的古意与道韵,却让林生心神为之所夺。
“这些是……”林生走近石壁,仔细辨认。上面刻画的并非什么高深法诀,更多的是先人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人体气血、经脉运行的观察、推演与猜想,其中不乏一些看似离经叛道、与主流认知相悖的奇思妙想。行文风格各异,显然非一人一时之作。
“此乃‘问道壁’。”无虚道长声音在空旷的洞窟中回荡,“留痕于此者,皆是我茅山历代不求闻达、只问道真的先贤。他们所思所想,未必成理,未必有用,却是我茅山道统最本真的模样。”
他走到一处刻画着人体经络与星辰轨迹对应图谱的石壁前,枯瘦的手指轻轻拂过那些冰冷的刻痕:“道法自然,非是盲从典籍,人云亦云。真正的传承,在于这不断叩问、不断求索的精神。九霄当年,亦是常在此地盘桓。”
林生心中震动,目光扫过那些充满探索与质疑精神的刻痕,再回想藏经阁中那需要“九霄”木牌指引才能发现的、同样不拘一格的残篇,隐隐明白了些什么。茅山的底蕴,远非表面那般循规蹈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