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五对轮的怒吼(2/2)
铅笔尖落在雪白的图纸上,发出稳定而持续的“沙沙”声。这声音在寂静的资料室里,如同春蚕食叶,又如同战鼓前奏。
他画的不是简单的加装反应装甲或者换门火炮。他勾勒的,是一次从内到外、脱胎换骨的“魔改”!
首先是最基本的车体防护。他摒弃了单纯挂装爆炸式反应装甲的思路,那对59式的基础结构负担太重。他设计了一种由外层均质钢板、中间层陶瓷复合板、内层背板组成的模块化复合装甲块,可以通过螺栓和焊接的方式,重点加强车体首上和炮塔正面。陶瓷复合板的具体成分和烧结工艺,他依据这个时代可能获取的材料,写下了一连串看似异想天开却又逻辑严密的配方和参数。
其次是火力系统。原装的100毫米线膛炮必须淘汰。他选择了西方标准的105毫米线膛炮作为升级方向,这型炮弹药来源相对广泛,威力足够。但他不打算直接引进炮管,那太贵。他在图纸旁详细标注了如何利用719厂现有的100毫米炮管毛坯,通过特殊的“自紧工艺”和重新拉制膛线,来达到接近105毫米炮性能的改造方案。自紧工艺的压力曲线、温度控制要点,被他一一列出。
火控系统是灵魂。没有先进的数字计算机?没关系。他设计了一套基于民用级英特尔8086处理器和简易陀螺仪传感器的“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架构。他甚至在图纸的空白处,开始勾勒电路板草图,编写最核心的弹道解算算法的伪代码。这套系统虽然简陋,但足以实现静止\/短停状态下对运动目标的精确射击,远超59式原有的机械瞄准。
动力系统也需要提升。原有的520马力柴油机潜力有限。他设计了一套废气涡轮增压和中冷器的改装方案,详细画出了进排气歧管的改造图,预估能将功率提升到580马力左右,并标注了需要特别注意的散热和润滑问题。
悬挂系统、传动系统、电台、辅助武器……每一个子系统,他都没有放过。他不是在凭空创造一款新坦克,而是在59式这个成熟的平台上,进行一场极限的“手术”,用这个时代能找到的、719厂能加工的技术和材料,榨干这型老车的最后一丝潜力。
他给这个方案起了个代号——“沙漠之狐”。既点明了其针对的市场(中东沙漠环境),也寓意着这款改造坦克将像狐狸一样狡猾、敏捷。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中飞速流逝。窗外的光线从明亮变为昏黄,最后只剩下天边一抹暗红的晚霞。资料室里没有开灯,陈北玄几乎伏在图纸上,全靠窗外最后的天光和一种惊人的毅力支撑着。
当最后一笔落下,一份包含总体布局图、关键子系统详解、初步性能参数预估、以及核心工艺说明的,长达二十多页的《关于59式中型坦克低成本现代化改进方案(代号:沙漠之狐)》的技术报告,终于完成。
图纸和报告上,那些清晰准确的线条,那些严谨复杂的数据,那些超越时代却又紧扣现实的技术思路,在昏暗中仿佛自行散发着微光。
陈北玄直起身,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和酸痛的手腕,看着自己的“作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中没有丝毫疲惫,只有一种找到了方向的锐利光芒。
他知道,这份方案,就是他投向这个时代死水般局面的第一块石头,也是719厂绝望中可能抓住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
他小心翼翼地将图纸卷好,拿起那份沉甸甸的报告,推开资料室的门,走进了已然降临的夜色之中。下一步,他需要说服那个刚刚在台上鞠躬道歉的厂长,周卫国。这同样是一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