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第一台计算机(2/2)
“嗡——”工业电源发出巨大的风扇噪音。
显示器闪烁了几下,屏幕上开始出现bIoS自检的白色字符……
内存检测……通过!
硬盘识别……成功!
系统开始从硬盘引导……
当屏幕上最终出现“c:\\>”的doS提示符时,小小的研发中心里爆发出了一阵压抑的欢呼!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小赵激动地喊道。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是软件环境搭建。陈北玄的目标是运行一个名为“AutocAdR12”的软件,这是当时国内工程师能接触到的、相对主流的cAd软件,但对硬件要求不低。
他利用那台386电脑,通过软盘,艰难地将AutocAd及其运行库,一块一块地拷贝到这台拼装机的硬盘上。没有光驱,所有操作都依赖于那1.44b的软盘,过程极其繁琐且容易出错。
同时,他还找来了一个名为“turboc”的编程环境,以及一些基础的数学计算库。他需要编写一些辅助设计的计算程序和简单的仿真脚本。
经过数个不眠之夜的调试和优化,清除了无数个驱动冲突和配置错误后,陈北玄终于在这台拼装的486电脑上,成功地运行起了AutocAdR12!
当那个熟悉的灰色界面和十字光标出现在屏幕上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陈北玄拿起鼠标(他特意找来的串口鼠标),缓慢而精准地在屏幕上画出了一个简单的零件三视图。
线条流畅,指令响应虽然比不上后来的电脑,但已经完全具备了实用价值!
“从今天起,”陈北玄放下鼠标,对围在身边的年轻人们说,“这就是我们研发中心的第一台‘服务器’,也是我们通往数字化设计的大门。”
他看着屏幕上那个简单的图形,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记住今天,记住这台由我们亲手用废旧零件组装起来的机器。它或许简陋,但它代表着我们自力更生的开始。未来,我们会有更先进的计算机,但自主创新的精神,不能丢!”
这台嗡嗡作响、外壳粗糙的拼装电脑,成为了719厂研发中心诞生的第一个“奇迹”。它不仅仅是一台工具,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军工科技人员那种不等不靠、锐意进取的宝贵精神。
陈北玄坐在它的面前,开始绘制他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装备草图。一条用智慧和汗水铺就的、通往未来的数字化研发之路,从这台简陋的计算机开始,悄然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