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认知的涟漪(1/2)
“伏羲”核心算法组的成立,标志着研究重心从物理现象的探索,转向了信息模型的构建。那扇通往“理解”的大门已被推开一丝缝隙,门后是更加浩瀚而未知的认知宇宙。季岚和苏桐带领着这支精干的团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攻坚。
模型的困境
建立“信息化幽灵面纱效应”与“宏观认知行为意图”的关联模型,其难度超乎想象。这并非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多尺度的复杂系统问题。
他们拥有两大基础:
1.“钥匙”:特定编码的“幽灵面纱”脉冲,能够稳定产生微弱的量子层面信息效应(被命名为“量子信息雕刻”效应)。
2.“指纹”库:演习期间积累的,关于各型平台物理扰动与对应战术行为的海量数据。
但如何将这两者连接起来?如何证明一个精心设计的脉冲序列,能够不仅仅影响实验室里制备的纯净量子态,还能在复杂、嘈杂的现实环境中,与一个飞行员的大脑活动、一个指挥官的决策过程产生哪怕最微弱的关联?
最初的模型尝试惨不忍睹。他们将脉冲序列的复杂度、平台的物理扰动模式、以及简单的“攻击/规避”行为标签强行关联,得到的结果毫无预测性,甚至不如随机猜测。
“我们缺少一个‘翻译器’。”苏桐盯着屏幕上混乱的模型输出,眉头紧锁,“一个能将量子层面的信息扰动,‘翻译’成宏观认知活动的理论框架。这中间缺失的环节太大了。”
“林墨”的介入与“共鸣”假设
就在模型构建陷入僵局时,林雪引入了一位特殊的外部顾问——林墨,一位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同时也是林雪的堂兄。他研究的领域正是“决策的神经基础与大规模脑电活动关联分析”。
林墨在签署了足以让他余生都在保密状态下度过的协议后,进入了“深羿”实验室。在了解了“伏羲”计划的困境后,他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思路。
“你们或许搞错了方向。”林墨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你们试图直接‘读取’思想,这几乎不可能。但思想,尤其是高度专注状态下的战术决策,会在大脑的电磁活动中留下清晰的‘印记’。这种大规模的、协调的神经集群放电,本身就会对周围的电磁环境,乃至……根据你们的新发现,可能对更深层的时空背景,产生极其微弱的、但或许有规律的‘辐射’。”
他顿了顿,抛出了核心概念:“反过来,如果你们的那种‘信息化脉冲’,其编码模式恰好能与某种特定的‘决策神经辐射模式’产生……‘共振’呢?不是去读取,而是去‘共鸣’?通过外部的‘调音’,去极其微弱地增强或抑制大脑中某种决策倾向对应的神经活动模式?”
这个“共鸣”假设,如同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迷雾!
它巧妙地将问题从“翻译”转变为“调谐”。不再需要理解思想的全部内容,只需要识别并影响其关键的“模式”!
“伏羲”的第一次“呼吸”
方向一经指明,算法组立刻调整了策略。
他们不再试图构建从脉冲到行为的直接模型,而是转向构建一个中间模型——将演习数据中,敌方平台在做出特定战术决策(如“激进突防”、“紧急规避”、“释放诱饵”)前瞬间的物理扰动模式,逆向推演其可能对应的、被强化了的“决策神经辐射模式”(尽管无法直接测量,但可以理论推测其应具备的统计特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